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突泉县教育局围绕四大工程争创群众满意窗口
内蒙古新闻网  11-11-23 14:51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突泉县教育局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载体,完善机制,科学管理,积极争创群众满意窗口,努力打造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新环境。

  围绕“环境育人”工程,在建设安全校舍上下功夫。

  自2009年全县校舍安全工作启动后,突泉县县委、政府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全县校安工程建设顺利完成。一是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校安工程指挥部,对县内校舍逐栋排查,科学编制了《2009—2015年突泉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规划范围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校校舍。目前,累计新建校舍12.29万平方米,3万名学生搬进了新校舍。二是在资金问题上,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贷款扶持1.12亿元,并设立资金专户,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款、全程“跟踪问效”;另一方面,在突泉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优先投入县级资金1815万元,今年继续投入571万元(已纳入财政预算),全力保障工程建设进度。三是在工程监管上,严格履行各项程序,配备专职人员及硬件设备归档纸质档案2500余册,各中小学校舍建筑信息共138项已准确录入微机,形成了“一校一档”校舍信息库,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及对工程的监督检查。

  围绕“服务育人”工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为切实解决学生现实问题,县教育局总结经验,查摆问题,研究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一是深入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完善贫困生档案建设和资助制度。截止目前,已为955名高中学生免除学费95.5万元,教科书费21.2万元;对职业高中743名在校生免除学费74.3万元。二是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工作,继续实施各类免补制度。今年,我县学生资助中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总数为774人,贷款总金额为4285900元;为402名应届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2279600元,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三是结合我县学校及周边治安工作实际,投入85万元强化校园安全装备。在县内30所学校前门、后门各设减速带4条,共602延长米。同时,还为各学校配备橡胶警棍、灭火器、消防水带等安全用具,为进一步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

  围绕“管理育人”工程,在创新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为推进学校科学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全县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县教育局下大力气完善教育管理体系。一是加强学生管理,规范教学管理。认真落实义务阶段办学行为“十不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消除大班额,严禁开除中、小学生,严禁各初中之间、高中之间私自乱挖优秀学生。二是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管理。强化基层领导班子成员的组织观念,落实学校重大问题报告、重大开支审批制度。同时,切实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对考核中不胜任工作的班子成员坚决予以调整。三是严格教师管理,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解决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差生,乱补课、乱办班、乱发辅助读物、乱收费,以及进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努力建设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围绕“教学育人”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县教育局不断推行多元化方式,保障全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一是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县职业技术高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构建个性化教育,出台了《创学分制评价特色学校实施方案》,制定了《教学学分制考核标准》和《德育学分制评价标准》,分学生教学学分和德育学分两部分考核评价学生,考核评价结果记入学生个人档案并与学生就业挂钩。今年,该校本科升学率实现了零的突破,学生就业率达97%。二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行动。通过组织少先队员到敬老院服务加强队员尊老、敬老、爱老教育、组织师生观看《英雄儿女》等红色教育影片弘扬民族精神、废品回收利用培养创新及环保意识、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素质教育行动,彰显区域素质教育特色。(内蒙古新闻网 安华祎 通讯员 王楠)

[责任编辑 安华祎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