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在达茂旗红井滩村不见了踪影,走在这150户村民的村子里让记者感叹:村民腰杆子硬,脚底的泥土少,现代农民味足。
一条干净的乡村小柏油路旁,农民栗天喜家,门前有一排健身器材和一个篮球场。中午时分,老栗从地里赶了回来,小平头,咖色休闲外套、威尔浪西裤,皮鞋锃亮。53岁的老栗略显发福,但看上去明显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走进屋里,墙上一幅硕大的“八骏图”扇画给屋里增添了几分雅致,老栗指着自家一万多元的理疗床,称每天都会躺着按摩半个多小时。“水冲式厕所、沙发、冰箱、电话、洗衣机、热水器,家里挺齐全。不忙的时候还用DVD看个片子。”老栗满足地说着自家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走,去地里看看。”说话间,栗天喜开出了自家新换的雪佛兰越野车。
红井滩,达茂旗第一个移民新村。 2002年,达茂旗提出农业向水资源富集区集中,在红井滩,政府出资打机井37眼,建起整齐统一的农户砖瓦房150套,9个自然村的村民移居红井滩。旱地变水浇地,村里快速调整种植结构,两三年的工夫,马铃薯种植已成为该村主导产业。近年来,该村一度成为达茂旗的首富村,去年村里人均收入11000元,有几户人家收入近百万元。老栗介绍说:“农用车家家都有,现在村里人热衷于越野车、小轿车,如今村上有四分之一人家有小轿车。每逢村上有个婚丧嫁娶,浩浩荡荡的轿车队伍比城里人的响动都大。”
“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讲究生活质量、生活品味,穿讲品牌,吃讲营养,住讲舒适,行讲快捷,用讲高档,各个都是‘时尚’农民。前些年,什么阿迪达斯、耐克,裘皮大衣,我们都只有梦想的份儿。这几年,村里家家户户收入都不赖,村里要是有个什么喜庆事儿,村里的女人们穿得和城市人一样样的。”老栗自豪地说,“以前只顾干活的老伴也懂时尚了,去年花8600多元买了件裘皮大衣。这几年,我们家买衣、购物都去呼市、包头的专卖店,还办理了优惠卡,老伴也用上了近千元的高档化妆品。牛奶、苹果、梨等营养丰富的食品是我每次去市区一定要买的。”
栗天喜,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是一个爱学习、爱琢磨、有经济头脑的人。当初,他是全村最早大规模种葱、养羊、养牛的人,近几年他又成为全村最早大规模种植马铃薯的人。今年,全区各地马铃薯普遍滞销,但栗天喜家却不愁销路。“去年旗里开经济工作会议,政府提出要由商品薯向种薯转型。今年我种了570亩种薯,待明年开春卖个好价钱。”老栗说。除了听新闻,客户朋友也是栗天喜获知信息的重要渠道。“我认识四五十个南方人,人家的思想比较超前、市场信息灵通,他们过来我就请他们吃饭,前期的关系疏通好了,销售没有问题。”
入冬,农闲旅游成为了村民们的新选择。“这是故宫、这是西湖……”翻开一摞相册,每张照片都勾起老栗一段难忘的回忆。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做个现代农民,去年冬天,我去日本参观学习,今年11月我要带上老伴一起去澳大利亚、新西兰参观学习。”记者发稿时老栗和老伴已在异国他乡。(记者 苏海峰 郭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