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拉苏镇道老毛都嘎查支部书记乌力吉贺希格。
道老毛都嘎查位于海拉苏镇南,海大南线公路沿线,距镇政府所在地40公里。嘎查总土地面积33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民小组, 301口人,都是蒙古族。2010年,我们嘎查因交通不便,地处偏僻,人均收入较低,群众致富门路过窄等原因被确定为后进嘎查。2010年5月份,旗委在全旗党组织和党员中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镇党委和嘎查党支部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把完成后进嘎查整顿转化工作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措施,集中力量重点推进。
一是加强嘎查两委班子建设。以活动为契机,从提升嘎查班子和干部的素质能力入手,大力加强嘎查“两委”班子建设。先后安排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两委”班子到市委、旗委党校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两委”班子成员推动发展、依法办事、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嘎查全体党员、村民代表20多人到喀喇沁旗参观学习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切实增强了嘎查党员干部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农牧民党员队伍和嘎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今年嘎查新发展年轻党员2名,新确定入党积极分子6名,并按照规定程序,重新调整了5名年轻同志为嘎查后备干部,使嘎查党员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得到充实,为相对后进嘎查整顿转化和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是加快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嘎查党支部把发展经济作为创先争优、促进整顿转化的重要手段,找准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牧民发展地方特色的种养业。嘎查党支部带头成立了14名牧民(其中5党员)参加的育肥羊养殖合作社,投入13万元修建暖棚设施,现已出栏育肥羊2000多只,存栏600多只,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带动了牧民养殖育肥羊的积极性,切实增加了牧民的收入。2011年,嘎查“两委”班子通过积极探索,开拓新思路,根据嘎查玉米多的实际情况,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50万元,引进了年产1000吨玉米高筋营养米生产设备。建成了一条年产1000吨玉米深加工成“黄金米”生产线。厂房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车间、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生活用房,目前已投入生产,日产“黄金米”几百公斤,同时解决了农牧民“卖粮难”问题,带动农业种植、加工、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肉羊育肥和“黄金米”产业的树立,带动了全嘎查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加快了嘎查脱贫转化的速度。
三是解决农牧民关心的难点问题。嘎查党支部把解决好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急难问题作为突破口,让农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嘎查实实在在的变化。嘎查后边的白音河是全嘎查通行的必经之路,多年来没有桥涵,农牧民群众运输出行极不方便,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嘎查领导最头疼的事情,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协调嘎查班子争取资金40万元,在白银河上修建农桥一座,已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群众的出行。今年,投入资金10万元,完成了5000米村间公路修缮工作任务,切实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维护了嘎查的稳定,促进了嘎查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是强化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嘎查党支部本着规范、简便、实用原则,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嘎查村级组织工作规范化建设上水平。以“契约化”管理为主要方式的执行落实机制和以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为主的监督评议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规范了嘎查事务的开展,提高了民主决策水平。同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嘎查党支部以为民承诺践诺取信于民,今年党支部公开承诺为群众办9件实事,23名党员每人都承诺为群众办一件实事,到目前,各项承诺均以得到落实。
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我们道老毛都嘎查不仅摘掉了后进的帽子,还成了全镇嘎查规范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作为嘎查支部书记,我深深的体会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带领嘎查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们将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继续努力,进一步调动全嘎查农牧民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嘎查和全镇的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