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清水河县以“富民强村”论坛助推创先争优纵深发展
内蒙古新闻网  11-12-07 17:53 【字体: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清水河县在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引下,县委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今年在县、乡两级开展了7场“富民强村”村党组织书记论坛,全县103个村参加发言的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达202人次,有力地增进了党群感情、激发了干部潜能、破解了发展难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论坛助推了创先争优活动向纵深发展。

  “富民强村”论坛增进了党群感情。在召开“富民强村”论坛前,按照“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的要求,县委先后选派1800名县直单位包乡干部、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党建指导员分别深入到103个行政村、787个自然村进行走访调研,采取深入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谈心,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盼群众所盼,共谋发展致富之路。“富民强村”论坛融入了广大党员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各支部为民服务的主人翁精神,一时成为群众热议的焦点,支部研讨的重要和党委关注的视点,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拉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富民强村”论坛激发了村干部潜能。“富民强村”论坛为村党组织书记相互交流经验、开阔工作思路、破解深层次难题提供了平台,通过说问题、谈经验、提打算、谋发展等相互之间的交流,更进一步推动了村党组织书记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增强素质,提高水平,激发了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带民致富的潜能。北堡乡对九坪的村党支部书记孙强说:“富民强村论坛为我们交流经验、开阔思路、破解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使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在带领群众致富上,互相比着跑、赶着跑、拉着跑”。

  “富民强村”论坛破解了发展难题。通过“富民强村”论坛的开展,各村都因地制宜,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把农村党建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起来,走“一村一品”的“富民强村”路子,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互动共振。如城关镇八龙湾村以蔬菜生产基地为龙头,创建内蒙古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喇嘛湾镇葆艳庄村发展“羊联社”,形成肉羊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格局;宏河镇三十一号村建成“千头奶牛牧场”发展规模养殖业;韭菜庄乡北圪洞村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网室的发展思路;北堡乡老牛坡村利用老牛坡党支部旧址、明长城等旅游资源开发红色旅游业,窑沟乡黑矾沟村“村企联建、互信共赢”促和谐发展等,都是近年来我县农村发展的成功探索和典型代表。这些典型的做法,既破解了发展难题,又找准了发展思路,为富民强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富民强村”论坛增加了农民收入。思路决定出路,通过“富民强村”论坛,明确了各村的发展思路,为农民增收走上了“快车道”。城关镇八龙湾村率先推行了党支部+合作社+远程教育+农户的新型党建工作运行模式,走“以蔬菜生产基地为龙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路子,投资1508万元,建成滴灌中棚148座,厚墙体温室100亩,成立了八龙湾小香瓜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26人。每座中棚每年种植两茬蔬菜可收入9300元。每亩温室年生产蔬菜3万斤,收入达5万元以上,仅种植蔬菜一项,使该村人均产值达到31256元。窑沟乡单台子村充分发挥“支部+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投资240万元种植1500亩海红果,形成大规模的海红果种植基地,并建成海红果冷库一座,实施反季节销售,同时为海红果注册商标,全力打造品牌来促进海红果增值,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450万元。

  “富民强村”论坛促进了农村和谐。“富民强村”论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农民和农村“增收致富、富裕和谐”。在论坛过程中,县涉农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都到论坛现场进行点评和讨论,帮助农村发展产业、农民增收致富出点子、理思路。共为农村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135条,发放科技、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材料10万余种。同时,进村入户宣讲政策法律,调解矛盾纠纷,与群众交朋友,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事事有人管。今年共调解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21起,调解邻里纠纷35件,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清水河县创先争优办)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