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内蒙古宁城县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切入点,服务工作大局、服务基层一线、服务人民群众,推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深入开展。
强素质,提升服务理念。在活动中,不断加强窗口单位服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教育培训,开展以“知党性、学党史”为主题的党性教育活动,开设党员干部网络学习论坛、举办文明礼仪培训班,向每位党员发放《创先争优学习读本》、《杨善洲的故事》等书籍,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服务为先”的服务理念,组织党员干部撰写学习体会文章580篇。开展“提升窗口服务,我该怎么做”大讨论活动,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差距、查原因、谈做法、表决心,进一步加强为民服务观念的理解,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抓载体,搭建服务平台。全县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在以“三亮三提三比三评”为载体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为“四比四看”,即:比技能,看业务是否更过硬;比作风,看服务是否更优质;比业绩,看工作是否更出色;比奉献,看群众是否更满意。同时开展“立足岗位做奉献、创先争优当先锋”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创先争优工作热情,做到服务群众从远到近,由虚到实。县农机局实行“零距离”人性化服务,主动深入到镇村,现场补检农机455台,办理驾驶证264本,办理拖拉机注册登记手续255台,既方便了群众,又减轻了群众负担;县人社局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维权等民生实事纳入承诺,追讨农民工工资112万元,涉及农民工1700多人,开发治安协理员、交通协理员等公益性岗位385个;县工商系统选派了31名工商联络员,联络110家企业,上门服务,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扬。
下基层,倾情服务群众。实施亲民爱民工程,架起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的“连心桥”。一是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把服务窗口融入群众之中。全县组建92个工作队,深入各乡镇、村组、社区及农户家中;深入重点项目工程、信访维稳、民生工程等项工作中去,协调处理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发展生产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工作队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逐个访谈等方式,将涉及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整理成档案管理台账,实行“一卡一表一帐”制度,即“民忧登记卡”、“民忧统计表”、“民忧办结台账”,确保干部对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能一目了然,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干部下基层活动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问题1453件,提供致富信息440多条。土地、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解决企业发展难题258件。二是开展帮扶救助送温暖活动。把惠民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搭建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残疾救助、孤困儿童救助、优抚对象帮扶、贫困群众救助等帮扶平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采取“1+1”方式,全县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1300多个帮扶对子,重点救助了540多户贫困家庭,使2000余名困难群众得到实惠。县工会落实帮扶机制,帮扶困难职工420人,救助新入学大学生30名,发放困难帮扶资金30余万元。三是开展富民工程,把群众送上致富快车道。积极应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实行党建与产业联动,不断深化“产业党建”,目前,“产业党建”已覆盖165个村,6800多名党员。形成了主要以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产业党建示范区,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树标杆,激活服务动力。一是抓先进典型带动。组织开展创先争优“百强百优”和“夺旗争星”竞赛活动,在各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示范户、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树立“典型就是标杆、典型就是旗帜、典型就是动力”的正确导向,不断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编辑出版了宣传教材《红色先锋》,把内蒙古感动人物、大城子镇鸡冠山村党总支书记孙奎连的事迹改编成评剧《情在山乡》,用身边的事影响身边的人,掀起学先进、赶先进、创佳绩、当典型的热潮。目前,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已选定100人,作为重点培树对象;二是抓后进典型督促。对评议结果靠后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单位负责人,进行书面访谈,让他们谈思路、讲措施、表态度,施加压力,督促推进。三是抓党员结对赶超。引导党员干部结合各自岗位实际确定比学赶超目标,结成比学赶超“对子”,做到干有方向、争有目标,通过比学赶超促进工作开展。目前,各单位共结成比学赶超“对子”350余对。(宁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