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只有让它的人民有了归属感、认同感,才能拥有幸福感。令人欣喜的是,原来“幸福城市”只停留在学者的论述中和市民的梦想中,如今却已明确提升为政府的意志。这种意志,最终让“幸福”成为我们的信念和追求。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乌兰浩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高度关注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唱响顺民意、促民生、解民忧、重民利的主旋律,对此,红城人乐在心上,暖在心里。
顺民意——文化繁荣
文化氛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群众文化活动是体现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载体。2011年,投资100万元,完成文化馆和图书馆改造任务,建成全市首家“电子图书馆”。目前,乌兰浩特市已有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9个,文化大院12个,村级、街道图书室61个,文化室115个,业余文艺队伍近21支,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万余名,基本上在全市城乡形成场所、阵地相对固定、规模可观的基层文化网络。乌兰浩特市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和群众文化为重点, “激情广场大家唱”、“庆祝建党90周年群众性红歌会”、“卡拉OK大赛”、 “魅力红城”社区文化艺术节、群众喜爱的原创歌曲大赛、迎新春群众性文艺演出、元宵节大秧歌汇演、友好城市门球邀请赛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了红城百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敖日雅玛拉刺绣》、《葛根庙叙事民歌》和《燕青拳》等三个非遗项目纳入自治区级保护名录,截至目前,乌兰浩特市进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4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
促民生——教育投入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是自治区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从2009年开始,乌市校安工程三年规划学校32所、单体88栋,新建和加固面积17.43万平方米。目标就是对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D级危房全部重建,使其达到当地重点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防御其他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等要求,确保将学校建成社会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乌市今年计划实施校安工程总面积为4.03万平方米,其中加固9所学校、16栋单体建筑、3.87万平方米,新建8所学校厕所、1677平方米,已全部竣工。2010年开工结转2011年在建项目学校10所、88730平方米已全部竣工。此外,都林街、和平街幼儿园及早教中心主体封闭,河东区幼儿园二层封闭,合展小学主体完工;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学校实现班班有多媒体;校安工程完工,兴安二小等四所学校塑胶跑道建成,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解民忧——医疗保障
乌兰哈达镇患者施明志今年62岁了,2011年,因患胃病、心脏病、下肢血栓闭塞等多种疾病在乌兰哈达镇卫生院住院,医疗费达2万多元,“住院期间的费用都是由卫生院垫付的,出院时我只花了4000多元,真是太方便了,现如今老百姓没钱也能先看病,真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啊!”施大爷高兴地说。
乌兰浩特市农业户籍人口74120人,施明志仅仅是乌市众多新农合受益村民之一。2011年,乌市参合农民73626人,农合参合率达99.33%。门诊统筹工作在2010年开展6个卫生院和5个卫生室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27家卫生室,现已全部实行门诊统筹。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也稳步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达到230元,地区覆盖率达到100%。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70%,封顶线达6万元。在所有政府办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嘎查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市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一期年底交付使用。投资100万元,规划建设20个农村卫生室,目前已全部完工。
重民利——食品安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于生命安全。为确保红城百姓吃得放心,乌市先后制定下发了《市食品放心工程三年工作规划》、《市食品安全举报与查处制度》、《乌市重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等制度,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提供了保障。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于去年建立了“乌兰浩特市食品安全网站”。2011年,全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75起,涉案金额130万元,其中大案要案7起,均已查处。共吊销营业执照135家,取缔无生产许可证经营单位32家,取缔无营业执照经营单位39家,取缔无卫生许可证餐饮店(馆) 64家,罚没款金额63.7万元,有效保障了市民的饮食安全。(秦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