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信息基础设施
十二五规划摘要: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加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4月17日晚上,呼和浩特市市民李倩听到手机有短信提示音,打开一看,是一条新华快迅,内容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看完信息,她马上打开电脑,想从网上看看人们对年内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反应,并开始考虑手里的那点股票要不要周一开盘后就抛掉。
这是目前我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享受信息服务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时期,我区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我区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强,呼、包、鄂、乌(海)四市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150户两化融合重点龙头示范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全区9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同程度采用了信息技术,30%以上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及程度进入了较高阶段。
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将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应用,争取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区列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推动普遍服务机制的形成,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通信信号基本覆盖自然村和主要交通沿线;加强技术监控系统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继续积极推进两化融合,重点加强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建设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电子政务网,推进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和档案管理信息化。实施盟市公共服务一卡同城工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地理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数字化建设试点,逐步构建“数字内蒙古”。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没有信息化的支撑,我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就无法推进,这也是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经过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记者 王连英)
扎扎实实 打牢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与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
毫无疑问,基础设施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和生活的共同物质基础,是物质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铁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公路等级大幅提升,民航机场建设步伐加快,航线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能源通道、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如此,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加之需求扩张,我区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出区通道不畅等瓶颈制约因素仍未消除,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我区的难言之痛。在十二五这个新的起点上,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便显得更加紧迫。
为此,首先要积极搞好政策对接和项目衔接,牢牢抓住关键环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我区在推进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涉及到铁路、公路、民航等多个部门,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协调,各部门积极联动,最终以最快的速度交出一份让全区人民满意的答卷。
其次要重点解决资金投入难题。基础设施是基础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未来五年,我区将掀起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这必然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投入,这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确保投入稳定增加。
再次,要加大资金与工程质量管理力度。要做到这一点,重点是保证建设资金真正用在工程建设上,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控制建设成本,使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步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有效避免因挪用资金、铺张浪费或贪污腐化而出现“豆腐渣工程”。
完善基础设施,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我们期盼着,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内蒙古最终走出基础设施薄弱的尴尬。(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