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总体定位,大力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一、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巩固提高第一产业
我区农牧业发展已经具备的良好基础。自治区始终把农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完善基本经营制度,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农牧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一是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我区已具备年产400亿斤粮食、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45万吨禽蛋、10万吨绒毛、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作物比重达到66%,设施蔬菜、马铃薯面积双双突破百万亩。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区第三大支柱产业,2010年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721亿元,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2200家,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3个,占全部驰名商标总数的80%;全区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43家,产品425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65家,产品402个;全区有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29件。三是有力带动了农牧民增收。“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了3000元、4000元、5000元大关,达到5530元,比“十五”末的2989元提高了2541元,年均实际增长9.7%。2010年农牧民人均来自家庭经营收入3670元,占总收入的66%。
我区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近些年我区农牧业经济长足发展,但农牧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消除,农牧业总体上还处于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过程之中。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二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化种养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亟待提高。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牧业生产经营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影响着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巩固提高我区农牧业的重点举措。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主要举措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本农田和草原保护力度,加快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重大项目,加强旱作农业基础能力建设,稳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更多依靠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牲畜单体产量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肉类、乳类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二是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重点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百万肉牛、百万奶牛和千万肉羊高产创建工程,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提高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牧业比重。三是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支持乳、肉、绒、粮油、果蔬加工等骨干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引进和培育马铃薯、皮、毛等大宗农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企业,大力培育农畜产品知名品牌,加强原产地保护和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四是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健全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疫病防控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和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牧业组织化水平。五是完善惠农惠牧体制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三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完善农牧业补贴机制,形成适合农区、牧区、林区特点的农牧业补贴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依法推进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提升第二产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带动全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工业主导地位稳固确立。经过十年的努力,全区一产比重由22.8%下降到9.4%,二产比重由37.9%提高到54.5%,总体上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工业主导产业迅速壮大。立足我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累积了大量产能,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三是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风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000万千瓦,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和煤制乙二醇五大示范工程取得
突破性进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非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30多项技术、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我区工业经济面临着继续做大总量和加快提高水平的双重任务。一是从产业多元化的角度看,我区多数产业都处在成长阶段,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二是从产业规模化的角度看,全区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和税收收入过百亿元的园区分别只有19家,同与我区经济规模相近的省份相比,不论是企业、园区的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不小差距,与中部一些省份培育千亿元级、东部发达省份培育万亿元级的产业集群相比,差距更大。三是从产业高端化的角度看,除了煤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个别行业外,多数产业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原字号”和初级产品比重高,延伸加工不足。四是从产业稳定性的角度看,工业重型化、产品低端化特征明显,受市场变化和产业政策调整影响很大,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五是从产业可持续性的角度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节能节水减排压力较大,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而迫切。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我区工业经济实力。主要举措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按照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目标,紧扣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下大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推动资源开发由初级开采、粗放加工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转变。重点是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精深加工,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提高农畜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努力把资源型产业做强做优。二是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按照培育打造新的支柱产业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区位、土地、能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周边先进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北上西移”、向周边扩散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机械设备、汽车制造、零部件生产等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推动工业经济集群化发展。要大力实施“双百亿工程”和“千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和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
三、按照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目标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推动我区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优势。我区服务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209亿元,由全国第23位前移至第14位,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物流、旅游、金融等产业,已经具备了打造支柱产业的先决条件。从物流业上看,我区煤炭产量超过8亿吨,一半以上供应区外,跨省交易量占全国的40%,乳、肉、粮食、毛绒革等农畜产品都是全国重要的供应基地。从旅游业上看,我区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非常丰富,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独特的草原文化,都是人们所向往的,特别是随着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主要旅游景点景区的可达性大大增强,服务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具备了先决条件。从金融业上看,我区经济规模已过万亿元,今后一段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也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金融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催生新兴服务业态,刺激服务业繁荣发展。
以打造支柱产业为重点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和结构优化。主要措施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煤炭、化工、农畜产品等资源产品优势和口岸优势,选择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和内陆港,把呼和浩特、包头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把满洲里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和完善城市配送体系,加强农村牧区物流运输、仓储、配送、交易市场和信息发布等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草原、森林、沙漠、地质奇观等重点旅游景区水平,推出一批国内外驰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和旅游强县。促进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的旅游合作。三是培育壮大金融业。积极引进区外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加强融资平台建设与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是制定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政策。制定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税收、用地、价格等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服务业领域,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执笔:孟庆维 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