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左后旗:建流动党员“三家”添创先争优活力
内蒙古新闻网  12-02-10 17:30 【字体: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内蒙古科左后旗针对流动党员外出管理难、开展活动容易遗漏等问题,结合实际,通过“建家、恋家、当家”为主要内容的“三家”服务管理,全面促进流动党员创先争优,有效保证了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争优不落后”。

  创新模式,为流动党员“建家”。一是创建流动党员信息库,夯实管理基础。采取找党员、作登记、建台帐的方式,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活动,对流出、流入党员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核实登记,建档造册,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经过调查摸底,切实做到了432名流动党员人数清、结构清、分布清、职业清。二是创建流动党员管理机制。针对流动党员“流向难掌握、活动难组织、情况难摸清”等问题,推行“七制一联”(党员全程教育制、专人联系制、外出报告制、登记建卡制、定期汇报制、民主评议制、管理工作责任制,党员联管)管理办法。设立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对分散外出本苏木(镇)的党员,苏木(镇)党员服务中心与流出地党组织实行联合管理,定期向流入地党组织了解本地外出党员的工作和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使外出务工党员流动不流失。三是创建《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对外出党员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活动证》由苏木(镇)党委加盖印章后登记发放,要求《流动党员活动证》应妥善保管,不得私自涂改,不准将其用于使用范围以外的其它活动,如有遗失应及时向签发单位党组织报告。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内记载的有关内容,详细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目前,已做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登记发放工作,全旗流动党员持证率达到100%。

  教育引导,使流动党员“恋家”。一是注重党员行前教育。抓住党员外出前办理计划生育证、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机会,有重点地开展党性党纪教育,增强流动党员严于律己的意识。同时,聘请旗人事劳动、农业等相关部门集中技能培训的方式,使他们熟练掌握1—2门劳动技能,并学会自觉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今年以来,培训外出党员4期120余名。二是注重期间教育。根据外出党员工作和生活的地址,通过邮寄及时把学习资料发送到流动党员手中。浩坦塔拉党支部采取“送学上门”的方式,将创先争优相关读本亲自送到流动在辽宁彰武、大连等地的党员手中。在国庆、中秋节来临之前,以打一个电话、发送一条手机短信、寄送一封慰问信等方式,问候外出党员,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让他们时刻感到党组织的温暖。同时,定期走访外出务工党员家属,积极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减少外出务工党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的凝聚力。三是注重返程教育。借助重大节日流动党员返乡时期,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慰问、交流谈心、集中上党课、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对外出务工党员进行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提高流动党员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搭建平台,让流动党员“当家”。一是搭建问计平台。根据流动党员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的特点,利用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采取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开展“出一个点子、提供一条信息、联系一户农户、奉献一片爱心、带动一批群众”等“五个一”活动,让返乡流动党员就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事项问计流动党员,把流动党员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建设家乡的良策。今年以来,共走访返乡党员50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15次,收到意见建议200余条。二是搭建帮带平台。该旗外出党员带头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地方社会治安,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纽带、帮促作用,形成帮带对子,通过他们将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截止目前,已结成116对帮带对子,在外出农民工中发展党员12名。三是搭建帮扶平台。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和创业信息,帮助他们找“岗”。该旗党员服务中心积极与本旗内各大企业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空岗信息。在节日期间组建宣讲组,在返乡党员中广泛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将中央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介绍给他们,引导和支持他们再创业、再就业,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争取政府贷款贴息等方式,为返乡党员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目前,实现党员再就业100余名。(赵瑞 梁旭滨)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