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左后旗:构建“1+4”党组织体系服务创争大局
内蒙古新闻网  12-02-14 08:31 【字体: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内蒙古科左后旗以打造基层党建品牌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形成了“1+4”农村党组织体系(即苏木镇场党委领导下的联合党支部、专业协会党支部、农村社区党总支、中心村党支部),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建组织链,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

  建立“联合党支部”,实现“资源共享、分类联合”。实践基层区域党建共建模式,联合地域相近或产业相连的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成立联合党支部,在对基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情况进行“拉网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党员数量不足3人,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按照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开展“五个规范化”要求,以苏木镇场为单位建立联合党支部,党组织负责人由所在嘎查村、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或有关单位党组织选派党员工作指导员兼任,协助指导联合党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党费收缴、党员教育培训及“三会一课”等日常工作。目前,全旗共选派党建指导员12名,成立联合党支部5个,吸收党员38名,入党积极分子7名。

  建立“专业协会党支部”,实现“产业牵动、利益驱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专业协会上、合作经济组织中,通过挂靠、联建、单独建,大力推行“支部+协会+产业”党建模式,解决了以往在信息传递、技术推广、服务质量、跨区作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实现支部建设与产业发展、促农增收有机统一。好力保村育肥牛养殖合作社党支部积极培育“殿武牛业、心系万家”党建品牌,组织党员开展“三比三看”活动,探索出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经营路子,赢得了党员群众一致好评。协会党支部成立以来,吸纳社员236户,年出栏育肥牛1.3万头,辐射带动全旗16个苏木镇场3000多个养殖户。目前,全旗已在协会、产业链、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83个,培养党员农村实用人才1240名,建立党员群众“1+1帮带对子541个,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建立“农村社区党总支”,实现“村社共促、互惠互赢”。属所在地镇党委、政府派出工作机构,负责领导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党的建设及其他镇党委、政府安排部署的工作。党总支辖5—7个嘎查村(社区)党支部,下设支委5—7名,书记由社区主任兼任,其它委员由常设工作人员、辖区嘎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其它相关人员担任。本着有利于服务辖区居民、方便周边群众;有利于推动辖区经济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有利于维护辖区稳定、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原则,在强化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探索社区(嘎查村)党支部+经济合作组织+基地的农村牧区发展新模式、提高社区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党员队伍活力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农村社区党总支围绕“基础设施人性化、组织管理民主化、睦邻关系亲情化、社区文体群众化”的建设目标,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活动中心和6000平方米休闲广场;设立了居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土地流转、房产变动等便民服务项目;制定了《农村社区党员联席议事》、《农村社区党员学习》、《农村社区党员承诺》等10项制度。农村社区党总支成立以来,开展农村社区党员集中义工活动105次,办理便民服务3788项,接受咨询1235人次,为群众做好事实事350件。

  建立“中心村党支部”,实现“班子联优、实力联强”。打破行政村界限,在农牧民群众比较集中的嘎查村成立中心村党支部,根据产业基地、产业链等关健点上党员分布情况,设置产业党小组。各产业党小组结合各自实际,建立了各项工作制度。每月每个产业党小组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至少开展1次学习教育培训,进行致富信息交流,并力争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学习培训中来。每季度每个产业党小组向村级党组织汇报一次活动开展情况,由村党组织作出评价,作为产业党组织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在每个党小组成立便民服务队。设立代办员,采取印发便民服务卡、预约服务、电话服务、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为农牧民提供代办服务、科技服务。目前,全旗共成立中心村党支部7个,产业党小组20个,吸收党员123名,入党积极分子20名,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1200余次。(梁旭滨)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