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撤乡并镇后原太东乡、溪柳乡同时并入突泉镇,合三为一的突泉镇总面积达606平方公里,人口总数10万人,行政村41个。面对辖区总面积扩大,人口增多,摊子变大,工作任务提升的新挑战,突泉镇党委将基层党建与创先争优活动有机融合,积极探索“三创三化”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逐步形成了“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服务科学发展”的五大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创先争优、服务群众水平。
创新党建格局,实现组织建设区域化
突泉镇党委找准基层党建创新的立足点和突破口,结合本地实际,确保工作协调推进,富有成效。坚持组织共建,构建城乡统筹的组织模式。撤并后的突泉镇党委针对“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问题,依托原溪柳乡和太东乡闲置的办公场所,组建了三个片区党总支,由镇党委成员任党总支书记,镇涉农站所干部驻点办公,村、屯可选择就近驻点办理业务,扩大了组织服务覆盖面。坚持资源共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平台。结合优化党组织设置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镇党委实施“支部+协会”基层党建新模式,利用农业、科技、财政、建设、工商等部门的力量,把有影响的种养协会组织起来,整合市场资源,克服了过去乡镇规模过小,经济基础薄弱,小城镇无大规模,发挥不了辐射功能等弊端,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该镇对村级办公、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升级,深入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开设了47个终端接收站点,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党员教育网络。
创新管理方式,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
为了避免撤乡并镇处理不当带来的负效应,突泉镇党委在社会精细化管理创新上下功夫,使党员干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健全制度,服务机制精细化。推行和落实“民情日记”制度,并全程承办记载事项。每个社区确定专人,访本社区内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就地解决的,就地解决,对不能当场办结的申请事项记录在册,承诺办结日期,由全程承办人在承诺期内办结。丰富载体,党员管理精细化。根据辖区党支部和党员不同的职业特点、居住环境等情况,对党员实施优化组合,分类管理。建立辖区党员志愿者档案、困难党员动态管理台账及流动党员管理台账等,形成党员组团式精细化动态分类管理模式。同时,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活动,对全县机关在职党员采取“双重管理”模式,督促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发挥作用。截止目前,全镇共有1778名有活动能力的党员到社区报到,报到率为87.2%。
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便民服务网络化
该镇以服务职能不弱化、服务热情不降低、服务质量有提升为目标,以“双服务”试点工作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创建。健全便民服务网络。设立镇、村、屯三级上下服务链和村之间、屯之间互帮互助的立体服务模式。目前,该镇已成立1个便民服务大厅,2个便民服务站,在全镇41个行政村、六个社区成立47个便民服务点,让撤出乡的偏远村屯不留服务空白和死角。规范服务运行。镇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村便民服务站对群众的要求,只要符合法律和现行政策,属于村级事务的即时办理;对不具备审批权限、涉及县职能部门的事项,镇、村党员干部“帮办、代办”,帮助群众到县级办理完善有关手续。完善服务制度。为确保便民服务扎实开展,三级便民服务机构分别制定了首问责制、服务承诺制等工作制度,设立公开栏,安装监督电话,窗口挂牌办公,人员挂牌上岗,镇便民服务大厅全部实行服务内容、办事流程、收费标准、政策依据、服务电话五公开。(内蒙古新闻网 安华祎 通讯员 任涌力 陈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