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商业评论》网站2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的竞争威胁究竟有多大?从1945年到1990年,日本由穷变富,跻身世界最富国家行列,对美国的竞争力构成直接威胁。如今,中国似乎在复制日本的经济奇迹,且人口是日本的10倍。像日本一样,中国也经历几十年的快速经济增长。现在的问题是:对美国来说,中国正成为一个严峻的经济对手吗?中国是大号的日本吗?
大多数美国人持此看法。如今书店里充斥着《当中国主宰世界》、《沦为中国的附庸》之类的书,民调也显示多数美国人认为中国已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然而,这是危险的错觉,因为事实恰恰相反。出于种种原因,中国不太可能重复日本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与上世纪下半叶时期的日本比起来,中国如今面临的国际环境要困难得多。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经济仍将是互补多于竞争。
日本得以在冷战时期崛起,可谓天赐良机。当时,各国工业基本上是自给的,这让日本得以通过针对性投资和贸易壁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公司。美国当时需要反苏盟友,因而不仅容忍日本的保护主义,且将先进技术转让给日本并资助日本公司。
相比之下,中国崛起于世贸组织时代。全球富国不再容忍日本当年的那套保护主义。美国非但没给中国优待,反而通过世贸诉讼竭力撬开中国经济大门,还阻挠别国对华出售“两用”技术。简言之,日本当年享有不对称开放——获得外国技术和出口市场,但将外国竞争拒之门外。而中国是完全开放的。
许多中国企业面对外国竞争,不愿进行长远的创新投资,而是着眼于在现有制造业领域降低成本。过去20年里,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比日本公司平均值低7倍。由于技术投资水平低,很少有中国企业能像当年的日本企业那样在价值链上攀升,从而在高端领域挑战美国公司。
今天,美中经贸关系并无多少直接竞争,它是一种产业内的分工,比如产品在美设计在华组装。美国现在只有8%的工人在制造业,其中许多都属于高技能、资本密集型的岗位,比如操作机器人、写计算机代码——这些工作不太可能外包到中国。
中国显然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角色。因为它是大国,在贸易、金融等问题上举足轻重。但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仍将贫穷,技术上落后。其繁荣仍取决于与全球经济、尤其是与美国的良好关系。过去30年里,美中经济因劳动分工而共同增长。这种合作可以继续,但前提是双方抛弃是在进行零和竞争的观念。(迈克尔·贝克利,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