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宁城县认真贯彻中央和上级党委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工作要求,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分类实施党建项目,以重点工作带动一般工作,以项目式推进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整体水平。
实施“能力提升”项目,在队伍全面加强上求突破。实施乡镇党委能力提升工程。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为重点,通过注重岗位培训、突出自我培训、开辟网上培训、强化业余培训“四大培训”模式,全面提高班子整体素质。实施村党组织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换届,进一步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及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继续办好村干部免费大专班学历教育,开展“双推双培”村后备干部活动,村党组织把优秀年轻党员推荐给村委会,由村委会交任务、压担子,培养成为村委会后备干部;村委会把致富能手和优秀非党村干部推荐给村党支部,由村党支部培养成为党员。实施农民党员能力提升工程,推行普通党员定期“套餐学”、村干部党员经常“配餐学”、特殊党员及时“助餐学”、“团队”党员随时“加餐学”分类培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大农民党员理论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党员队伍素质。
实施“基础强化”项目,在工作强化保障上求突破。扩大组织覆盖面,继续采取单独建立、党群共建、行业联建、村企合建、龙头领建、协会带建等形式,力争使具备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全部建立党组织,重点做好在中京工业园区内民营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在党员流出集中地建立临时党组织,努力消除党建“空白点”。加强活动场所管理使用,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发挥集接受培训、信息咨询、文化娱乐、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功能。加强远程教育站点管理,进一步夯实远程教育工作基础。认真落实《宁城县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管理办法》,确保村级工作正常运转。
实施“党建创新”项目,在作用充分发挥上求突破。探索农村促社会管理工作机制,通过采取“强化组织覆盖、发挥领导作用,强化职能转变、提高服务能力,强化社会协同、形成整体合力,强化党员带动,引领群众有序参与”的办法,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党员兴趣爱好、职业专长和地域分布等建立“趣缘”、“业缘”、“地缘”党组织,有效激发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热情。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构建“社区党组织-居民片区-社区服务队伍”党建工作网络,形成监管互动、分工协作、动态有序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大力实施发展农民党员“523”规划,“5”即从2010年起至2014年5年时间,“2”即重点发展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党员,“3”即到2014年底,全县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在农民党员总数中所占比例达到和保持30%以上,为农民党员队伍更加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实施“载体推动”项目,在活力有效激发上求突破。以“严明纪律正风气、提升素质促发展”为主题,扎实开展干部思想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切实解决机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心态冷”、“思想木”、“状态庸”、“工作懒”、“纪律散”、“作风浮”、“生活奢”七方面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以“进农村,帮排忧解难,促群众致富;进社区,帮改善民生,促文明和谐;进企业,帮优化环境,促快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三帮三促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推动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深入推进“社区共驻共建”活动,采取招标认领和组织要求相结合的方式,把共驻共建项目落到实处。通过实行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管理、党员示范岗、党员中心户、党群共富联合体、党员服务区等有效形式,为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作用搭建多种平台,
实施“机制完善”项目,在工作运行规范上求突破。建立党组织、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重点建立以组织保障、责任落实、奖惩激励、督查问效以及分类动态管理为内容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以公开承诺、联系点示范、分级点评、群众评议以及整改落实为内容的有效运行机制,同时建立监督考评机制,实现创先争优常态化。继续深化农村区域性“产业党建”、“村企共建”、“企业联建”、“企业联建”、护林防火“党群联动”五大特色党建模式,重点规范工作运行机制、能力提升机制和作用发挥机制。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机制和“四议三公开两报告”工作法运行机制,认真落实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目标考核、述职评议、村民听证、意见反馈等制度,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进程。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学习培训、帮带联系、工作日志、信息报送、请销假、绩效考核等制度,让他们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张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