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内蒙古包头市昆区结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到创新发展的高度,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框架中去思考、去谋划,扎根基层,服务发展、服务群众。
搭建桥梁,助推社会发展。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整合区域内现有宣传思想文化资源,达到了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效果。充分利用并大力加强宣传思想理论的阵地建设。将《鹿原报》更名为《昆都仑报》,由原每月一期改为每半月一期,每期增印至15000份,主要针对区属各部门、驻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免费发行。在《昆都仑报》的辐射带动下,街道办事处、中小学校、驻区企业也创办自己的小报,搭建起互相交流的桥梁。在开通昆都仑区政府信息网的基础上,先后开通了《新华网?昆都仑频道》,目前已成为展示昆区对外形象的重要平台,创立了“昆区市民文化大讲堂”。与包钢新闻中心合作,成立了《包钢电视·昆都仑频道》,在《包钢日报》开辟专栏《聚焦昆都仑》,讲老百姓自己的事,使包钢职工及时听到党和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部署和办法,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城区,更加密切了政府和企业的联系。通过“一报”(昆都仑报),“一台”(包钢电视昆都仑频道),“一网”(昆区政府信息网),“一刊”(昆都仑宣传),“一团”(基层理论宣讲团),“一堂”(市民文化大讲堂),“一校”(昆区区委党校及远程教育学校)等一个个宣传品牌的灵动之笔,全区宣传思想工作的丰采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理论宣传思想文化体系使,让党的理论成果和方针政策走近百姓、扎根基层,更好地服务大局。
深化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在区域一体化思路的指导下,昆区政府与驻区企业积极开展紧密的经济协作与思想文化交流,初显“1+1>2”的奇妙效应。充分依托区域网络、组织、人才等各方面优势,构建起条块结合的、区域化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服务的工作格局,整体有效地推动了驻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放思路,提升形象,倡导重商亲商、招商安商、利商富商,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为推进包头市金属深加工园区企业和谐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按照“以园区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理念,昆区研究制定了文化产业初步规划,与驻区大企业强强联手打造包头乐园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包头花苑文化产业园区、雪鹿啤酒生态园文化产业园区等五大产业园。积极与驻区大企业开展各类文化展演,把传统的舞台演出与体育健身、婚纱摄影、时尚模特、旅游推介、啤酒文化等产业元素相融合,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促进了政府与企业、社区之间的和谐共处。开展二十六年的“消夏文化艺术节”荣获了2010年全国社会文化活动政府最高奖——第十五届“群星奖”。
创新方式,丰富服务内涵。创办三年的“昆区市民文化大讲堂”已成为昆区的一块“城市文化品牌”,截至目前共举行300余场次讲座,直接受众人数5万多人,涌现出35个品牌大讲堂。每逢重要会议召开、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等时刻,基层理论宣讲团就会深入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嘎查(村)宣讲辅导。同时还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开展国情区情、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就业创业等普及讲座,体现宣讲工作的公益性、参与性和普及性,不少市民已经成为了大讲堂的“铁杆粉丝”。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为各村(嘎查)累计赠送21万元的图书、音像制品,利用“草原书屋”和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卜尔汉图镇建设总面积为300㎡的综合文体站,为7个行政村建设“草原书屋”,让农牧民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文化大餐。利用“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农牧民中开展科普活动;积极联系医务人员下乡为农牧民进行健康咨询、体检,形成昆区特色的农村区域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模式。在就业宣传上,昆区不仅有电视台、报纸、板报等传统方式,还有延伸到社区的网站、招聘会、培训班等新型模式,做到电视上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社区中有宣传牌、服务机构有咨询台,真正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模式。2011年以来,驻区企业包钢(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小肥羊集团等为2300多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李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