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2年全国两会 > 海外看中国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海外专家学者看国际热点问题中的中国角色
内蒙古新闻网  12-03-07 21:45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日前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已经日益成为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建设性参与者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的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朝核、伊核、叙利亚和苏丹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的言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朝核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李熙玉: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是以半岛的稳定、半岛的无核化、通过对话和协商寻求外交解决为基础的。为此中国提出了六方会谈的方案,缓和了半岛的紧张局势。过去一年中,中国保持耐心,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致力于说服有关国家,为使朝核问题重新取得进展和重启六方会谈作出了贡献。

  美国智库凯托学会高级研究院泰德·卡彭特:朝鲜最近宣布暂停核活动是向重返六方会谈迈出的重要一步。

  澳大利亚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东亚部主任琳达·雅各布森:在朝核问题上,中国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不论是促成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还是在解决相关紧急事态方面,中国均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有利于维护地区战略安全。

  日本PHP综合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前田宏一:在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方面,中国发挥了很大作用,扮演了极其负责任而又重要的角色。

  伊核问题:寻求外交手段解决

  美国时事评论家、专栏作家胡曼·马吉德: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对此我十分赞同。威胁、制裁以及军事行动都不会起作用,这些只会使伊朗更加拒绝合作,甚至进一步考虑发展核武器作为防卫手段。中国作为六国机制的一员,在国际社会解决伊核问题的努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黎巴嫩大学教授、伊朗问题专家萨利赫: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是建设性和认真的,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中国反对对伊朗实施制裁和封锁,反对可能加剧中东地区紧张局势的行动,这一立场是积极的。

  伊朗德黑兰大学政治学教授萨迪克·齐巴卡拉姆:中国所倡导的对话及谈判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唯一途径,使用威胁或武力无法解决伊核问题。中国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争端,积极参与相关事务,这展现了其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叙利亚问题:反对外来干涉

  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阿盟前驻中国大使萨基特: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明确反对干涉叙利亚内政,没有偏袒哪一方,而是主张通过政治对话解决危机,防止外部干涉和流血。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专家多尔戈夫:中国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政治实体,在叙利亚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叙利亚作家法耶兹·伊兹丁:中国是叙利亚人民的朋友,在解决叙利亚危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不干涉叙利亚内政,这一中立立场代表了国际正义。

  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赛义德:中国站在叙利亚人民的立场上,支持叙人民的和平生活以及政治和经济的独立。中国愿意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和繁荣,没有单独主导世界的意图,阿拉伯世界更愿把中国当成朋友。

  苏丹问题:和谐关系促进者

  肯尼亚内阁南苏丹事务顾问伊莱贾·马蒂博:中国在维护苏丹与南苏丹关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中国是同时受这两个国家认可的“调停者”。中国不但是苏丹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南苏丹潜在的重要贸易对象,因此对两国都有重要影响力。苏丹和南苏丹都渴望和平,中国正是两者和谐关系的促进者和协调人。中国积极参与非洲事务、协助其向有益方向发展,正日益成为调解非洲地区冲突的关键角色。

  苏丹喀土穆大学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哈立德·阿卜杜拉·达拉尔:中国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苏丹问题上一直发挥着建设性作用。特别是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还专门任命了一位特别代表。中国的苏丹政策显示,中国关注世界和平,支持共同发展和各种文明间的和谐共存,反对暴力、战争和霸权主义。

  肯尼亚美国国际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穆内内·马查里亚: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同时接近苏丹和南苏丹的国家,在维持双方关系稳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没有扮演一个引起争端和冲突的反面角色,而是致力于使各方达成一个都满意的结果。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了苏丹和南苏丹双方的认可。(执笔记者:刘黎;参与记者:李来房、宋晨、郭倩、冉维、白洁、周良、拱振喜、姬新龙、班威、刘顺、傅云威、邵杰、杜源江、何光海)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森林卫士备战“春...
购农机 备春耕
包钢跨入千万吨级...
黄河内蒙古段今年...
草原上开来廉政文...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宣誓
设施农业开启中国北方新“春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