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应该是最昂贵的消费品,应该是用一生的规划来解决。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一走出校门就要买自己的房子,这是不现实的。”
“大学生一毕业就想买房,心态不正常,美国也没有这么高的住房自有率。二三十岁的时候,住着国家提供的房子,有什么不好?”昨日,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郑功成就今年两会期间社会关心的社保热点话题接受了本报专访。他还表示,国人需有正确的“住房观”,不能“一步到位”,一开始就想住上自有产权的大房子。
记者:去年投资仍是拉动经济主力,内需拉动并不明显,是否跟社保体系不完善,大家不敢花钱有关?
郑功成:投资拉动往往是恶性的,因为它与消费脱节。比如我们的过剩产能,钢筋、水泥。为什么消费不旺呢,一方面收入偏低。过去几年,城镇居民收入虽有增加,但低于GDP增速,更远低于税收增长。这表明我们初次分配的格局还没有调整到持续增加劳动报酬的阶段。居民的后顾之忧依然存在,社会保障制度并未能给人稳定的安全预期。
社保基金入市时机尚不成熟
记者:你曾说过,养老保险转移并不是治本之计,全国统筹才是根本出路,但为何迟迟难实现?
郑功成:客观上这是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果,影响了养老基金全国统筹的推进步伐,主观上,全国各地还有分歧和疑虑。有人担心以往的资金结余上缴了,还有人担心会影响本地区养老金水平,也有人担心全国统筹后中央的责任无形扩大了。
还有几个因素,一是技术手段,全国统筹必须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各个省、地方都未建立。二是统筹方案,这个要经过博弈,是中央负全部责任,还是中央与地方分担责任?分担责任怎么分?目前还在研究中。
记者:两会期间大家对社保基金是否应该通过入市保值增值讨论比较多,你的观点呢?
郑功成:我个人认为,社保基金大规模进入股市是不可行的,因为我国的股市尚未成熟,风险太大。而我国的实体经济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公共设施建设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放,而包括老年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保障项目同样需要大额的投入。因此,我更倾向于将社会保险基金投向实体经济、公共设施和其他社保项目。
“住房难”涉及观念问题
记者:现在大家谈到的住房难,是不是涉及到一个观念问题?
郑功成:住房消费应该用一生的规划来解决。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一走出校门就要买自己的房子,这是不现实的。住房有三重境界:自己住自己的房,商品房;次高境界是自己住别人的房,租房;最低境界是自己住政府的房,即保障房。三重境界要分清,不能一开始就要最高境界,住进自己的房,这是不现实的。
现在大家工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买房,这种心态不正常。解决住房的问题,不可能都是有产权的房,就是在美国,现在有产权房的也只占到60%。观念转变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