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一个很不平衡的世界,有人拿着大喇叭,有人只有小喇叭,有人没有喇叭。但是我始终认为,数字比喇叭重要。”两会热词中,有中国外长杨洁篪的“喇叭论”。
不同的国家拥有大小不同的“喇叭”,这和各国硬实力与软实力构成的综合国力相关,也有国际关系体系演进的历史背景。今天的国际关系体系有两大特征:一是在国际规则与秩序的建立上,西方长期说了算,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二是西方的政治思想、经济模式、文化传统、宗教观念、价值观等,扩张并渗透到整个世界。
在这样一个以西方为主导的体系中,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拥有更大的话语权,除了快速发展增强国力,还需要打造出让更多国家认同的话语体系。很显然,这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克里·布朗博士认为,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就从一个相对“安静”的参与者,变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这种变化产生了重大意义,意味着国际政治和权力角逐发生了改变,但不少国家还不适应这种变化。欧洲智库马达里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执行主席德福安密切关注中国两会,在他看来,国际话语体系的再分配,是参与者在国际经济政治的合作与博弈中实现的。中国通过越来越多地参与多边事务和经济全球治理,让其他参与者更好地认同中国发展道路,就能够逐步获得国际话语权。
两会上亮出的一组组数据,在更广阔层面上展示出中国发展的影响力,中国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这一组组数据既是中国发展成就的浓缩,也是继续前进的坚实基础。
数字代表事实,实实在在,经得起考验,也更有说服力。数字酝酿量变乃至质变,预示未来。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发展过程中赢得与本国地位相称的话语权。这种发展是确保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这种发展也是寻求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提升中国发展道路话语权,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推动力量。(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