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基层党组织典型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正镶白旗:创先争优在富民强旗的实践中领航前行
内蒙古新闻网  12-05-26 19:30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内蒙古锡盟正镶白旗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表率、党员立足本职争优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中心,把握大局,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立足正镶白旗实际,客观审视旗情,在广泛调研、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制定了全旗“十二五”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六不”的发展理念,即: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鹜远、不盲目攀比、不安常处顺、不哗众取宠、不贪图虚名,确定了紧扣“富民强旗”这一主题,把握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双轮驱动”,着力打造锡盟南部新型绿色工业基地、商贸物流节点和集散中心、京津地区生态屏障“三大定位”,实施生态立旗、项目支撑、开放带动、民生优先“四大战略”的总体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突出了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提出了培育六大优势产业,建设四个工业园区功能区,强化四大支撑保障体系,打造成为锡盟南部“四个基地一个节点”的总体发展布局,增强了科学发展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提振了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着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着眼于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基本旗情,围绕实现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两个提高”,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旗域经济的突破口,下大力抓招商、上项目、引资金,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现,15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日处理1500吨铅锌矿选厂完成整车调试,年产100万吨水泥及70万吨熟料、年加工300万平方米石材板材等项目开工建设,年开采120万吨煤炭项目、年产30万吨1,4-丁二醇循环经济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石油勘探有工业油流产出,都北多金属矿等勘探取得重大成果。在抓工业的同时,始终重视强化“三农三牧”工作,大力推行“集约经营、建设种养”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和农区畜牧业,牲畜良改比重、仔畜繁成率等主要指标逐年提高。大力发展避灾型农牧业,累计开发高产饲草料地5.9万亩、水浇地2.4万亩,新建温室大棚556座、畜棚1279座、青贮窖1950座。涉农涉牧企业发展到31家,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3个,辐射带动农牧户4600余户。始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4家煤炭营销物流企业入驻,那日图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商贸旅游、餐饮娱乐、金融保险等传统服务业繁荣发展,城乡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大力夯实科学发展基础。千方百计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重点,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在全区率先启动阶段性禁牧项目的基础上,2011年全面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配套制定了禁牧区牧民养老、创业、转移就业和子女助学等补助政策,促进了草原增绿、牧民增收双赢目标的实现。以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按照“先规划、后实施,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制定城乡市政建设规划,累计投资3.7亿元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集中供热改扩建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完善了供热、给排水、排污等地下管网,实施了市政道路、平改楼、河道整治以及绿、净、亮、美化等工程,城镇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观。交通、电网、水利等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累计新增乡村公路里程807公里,环旗“目”字型公路框架形成,偏远嘎查行路难的问题全部予以解决;为1795户牧民连通网电,为861户牧民安装了风光互补发电设备,年底将解决全旗剩余无电牧户的通电问题;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3.22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以人为本,勤政为民,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创先争优

  在转变工作作风上呈现新气象。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工作质量提升年”、“机关作风建设年”等主题实践活动,期间共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608条,整改突出问题47项,修改完善制度119项,使广大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通过组织开展“千户大调研”、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社情民意直通车”信息直报等活动,有效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倾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在改善民生上体现新作为。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创先争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年加大民生领域投入,2011年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44.1%,比上年增加8082万元,同比增长35.4%。牢固树立“教育培基”理念,突出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公开招录99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并将98名不适宜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职工转岗安置;育人环境明显改善,累计投入2亿多元用于校舍建设及购置教学设施设备;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助学体系,落实各类助学资金4330万元,受益学生5万多人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初中升学率达到98.8%,高考升学率达到91.4%,作为贫困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做法,在2009年承办的全盟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进行典型交流。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81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95万元扶持930人创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低保对象、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保障标准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年内实现全覆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累计建设廉租住房900套、经济适用房15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48万元,完成城镇和林区棚户区改造1036套、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877套。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00余万元,使1.3万名贫困农牧民得到扶持。

  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新成效。以“联一带三”、“干部“下基层、察民情、办实事”、“四诺五评”等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各级党组织投入资金和物资价值1300多万元,协调解决牧区通电、危房改造、乡村道路和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等项目230多个,送医下乡开展义诊活动惠及农牧民患者6000多人次,救助贫困学生219人次;为流动党员和返乡农牧民工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慰问贫困党员2700余人次,慰问基层党组织600多个次。同时,选聘20名民营企业家担任名誉嘎查长(村主任),充分发挥他们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上的优势,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固本强基,激发活力,在加强基层组织中创先争优

  践行承诺,增强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抓实公开承诺践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工作,2011年全旗197个党支部兑现承诺事项562项,具有践诺能力的3372名党员兑现承诺事项5628项,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一会双讲三评”方式开展领导点评201场次,上级党组织负责人点评党支部201个、党支部书记201名。发放评议问卷7800多份,参与评议人员达7300余人次,征求到评议意见和建议800多条,群众满意度达到98.5%。

  典型带动,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本着“分类选树典型、全面辐射带动”的原则,严格按照“五个好”、“五带头”标准,在旗直机关开展了“四比三优双满意”活动,在农村牧区开展了创建苏木镇“双服务”、“星级嘎查村党组织”和“五赛五比”等活动,丰富了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经过层层推荐评选,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受自治区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追授优秀共产党员1名;受盟级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7个、优秀党务工作者4名;旗级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20个、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各21名。同时,受盟委、行署表彰劳动模范6名,旗委、政府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55名,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日益彰显。

  加大投入,强化创先争优的保障水平。累计投入资金852万元用于77个嘎查村、7个社区活动阵地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党员之家”全覆盖。投入资金149万元建起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87个。大幅提高基层运行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嘎查村、社区办公经费分别由每年3000元和2100元均提高到3.7万元,嘎查村社区书记、主任报酬由每月500元提高到800元,并将离职嘎查村干部生活补贴纳入财政预算。(乌伦)

[责任编辑 赵静 ]

自由飞翔
赤峰市首个女子特...
为"最美教师"祈福
体会新变化
杜鹃花开游人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送图书进山场
血浓,情更浓!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约三月 媒花朵朵送祝福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