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1日讯(记者傅阳)曾经,“沿海开发”、“东方桥头堡”、“围垦造田”、“解决就业”,这些概念性语言对长期生活在北方城市中的记者而言是遥远而生陌的。
2012年5月20至5月29日,记者参与报道江苏沿海开发三周年大型新闻行动。10天行程,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具象的表达不再生疏,抽象的概念近在眼前。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将江苏沿海发展列为国家战略,要求到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人均GDP须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战略实施三年来,江苏省举全省之力支持沿海开发的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沿海地区发展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叠加机遇,相继展开陆海联动、江海联动、南北联动、东西联动布局,推动沿海地区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从连云港至盐城,从盐城至南通,马不停蹄的10天采访报道,记着亲身体验并感受着沧海变桑田,天堑变通途。
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如何加强、加快东中西区域合作,发挥连云港欧亚大陆桥头堡的作用,将东部的沿海资源和中西部资源更好地整合,从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这是当前贯彻落实《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和重大课题。”5月21日,出席江苏沿海开发三周年大型新闻行动启动仪式的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李云峰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5月的连云港阴晴不定,或许是近海的缘故,这里的温度明显低于内地。
从事港务工作27年的连云港海关副关长贾建国告诉记者,“最初连云港港口只有6个泊位。”看到记者不解的神情,贾建国解释,6个泊位,也就是年1.5到2.5万吨货物可在港靠岸。1986年港口靠岸达到年1、2百万吨。15年经过快速发展,2011年达到年1.6亿吨。
“然而,变化最快的还是这三年。”贾建国所说的这三年,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三年时间。
记者了解到,2011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连云港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区便捷的出海口和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与中西部地区重要城市在物流、产业等方面合作紧密。
连云港设立示范区近一年来,强化“连云港是中西部的连云港”的功能定位,本着“依托大陆桥、服务中西部”宗旨,在扩大与中西部合作,促进政策共享,推动港口和东中西示范区共建共用,繁荣大陆桥经济带等方面已取得实质进展。
示范区着手设立服务中西部地区的进口资源深加工基地、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承接与转移基地,支持中西部重点城市和重点企业在示范区设立“区中区”、“园中园”。连云港在财税收入、用地指标、信贷资金和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支持中西部地区在示范区设立企业总部机构和办事机构集中区。
同时,示范区还提供为中西部地区的靠前服务、抵进服务。2012年下半年,连云港将在西安、郑州、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大陆桥沿线重要城市设立政府办事机构,提供“零距离”上门服务。
李云峰用浓浓的苏南话告诉中国网记者,到2015年,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将初见成效,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能力将显著提升。到2020年,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将全面建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功能将更加完善。
李云峰向本网记者强调,“概况起来一句话,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沿海建设与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