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内蒙古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这一时期,是内蒙古发展进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内蒙古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与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不开的。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指出:“文化的优势是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先进文化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人自身思想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当前,内蒙古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加快现代化内蒙古建设进程,迫切需要文化的支撑和推动。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先进生产力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德国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也认为,精神因素对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先进生产力决定先进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而先进文化又反映并促使生产力的发展。解放生产力,促使生产力摆脱落后的状态,使生产力系统持久地释放最大功效,不断地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物质财富。自治区坚持用先进文化指导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生产力内部诸要素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先进文化促使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统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过程,使人与自然表现为一种矛盾关系。发展经济会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处于对立之中。生产力与自然又有统一的一面,先进生产力会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共赢之中。内蒙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自治区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非常重要。上个世纪90年代后,内蒙古工业化一开始走上一条工业基础资源化、工业结构重型化、开发主体外嵌化的道路,一些粗放型的工矿企业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的状态,产生许多环境问题。内蒙古沙地分布广泛,水资源贫乏,农牧业生态环境基础薄弱,传统的农牧业广种薄收,超载过牧,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很大压力。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城镇化进程缺乏聚集效应,基础设施不经济,产业结构落后,城镇及周围沙漠化严重。
针对以上情况,内蒙古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全区90%的旗县。一是在生态政策上,实施围封转移、舍饲禁牧措施,牧区草原推行禁牧、季节性休牧和轮牧,并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实行“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以及允许“继承、转让和长期不变”的政策,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力量以家庭承包、联户承包、集体开发、租赁、股份合作和拍买使用权等各种方式,加快沙区的治理开发,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二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三化”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第一、工业发展走集约化道路。在资源开发中科学规划,优化工业结构,达到生态和环境成本最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循环利用和成本内生。发展循环工业,通过直接投资或以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工业企业生产。建立循环工业园区,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第二、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集约农牧业,继续实施退牧还草、轮牧、人工种草、舍饲圈养、规模经营等经营方式,重点发展乳制品系列开发、肉类系列产品加工、羊毛羊绒制品加工等资源型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第三、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多极支撑城镇体系。根据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狭长、人口分散,难以形成由一、两个大城市带动的城镇化格局,加强盟市所在地的城市发展,培育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经济中心。抓好县城建设,强化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就地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靠近,强化产业对城市的支撑,强化城镇的生态化特点,增加林草绿地,建设生态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