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源大区,内蒙古一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各级党政领导深刻认识到:内蒙古不能只有资源和资源产业优势,要从资源大规模开发起就谋划推动经济转型,自治区经济发展才能升起一轮“又好又快”的朝阳。
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十一五”时期,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以能源、基础原材料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逐步被打破,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并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紧构建。
资源型产业提质增速
内蒙古资源丰富,既是优势,更是财富。“十一五”以来,内蒙古经济从总量到速度都实现了快速增长,这其中,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十一五”以来,全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2%提高到24%,发电量达到260亿千瓦时,占全国的比重由4.1%提高到6.1%,外送电量居全国首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在发展资源型产业的过程中,内蒙古注重发挥好资源优势,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10年,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6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达到90%,成为拉动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内蒙古不断提升资源型产业的层次。统计显示,内蒙古煤炭产业通过整顿关闭、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十一五”期间,全区煤矿平均单井产能由2005年的不足14万吨提高到140万吨,资源回收率由2005年的20%提高到60%以上,30万吨以下小煤矿已被全部淘汰。
2011年3月,全区新一轮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正式启动,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区地方煤炭企业由现有的353户压减到80—100户之间,煤炭企业最低生产规模提升到120万吨,装备水平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进一步优化煤炭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
除煤炭外,内蒙古还出台了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方案,淘汰范围为包钢集团之外的其他35家企业,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非资源型产业快马加鞭
内蒙古经济在快速推进的同时,始终无法回避一个问题:产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资源。“资源开发的繁荣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等到资源枯竭、产业衰退时再谋划转型将是十分困难的。”对此,很多专家、学者颇有共识。
如何解决内蒙古产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痼疾?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无疑是必然的选择。
其实,内蒙古非资源型产业凭借良好的开端和基础,近年来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风电设备、化工机械、轻工机械等方面展现出了较好势头。如鄂尔多斯市建筑陶瓷产业前两年还名不见经传,而目前建成和在建的生产线有40条,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基地之一。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非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30多项技术、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依托能源、基础原材料而发展的延伸加工水平不断提高,铝轮毂、电子化成箔、电线电缆等有色延伸加工和PVC深加工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初级化工产品加工率达到l0%。
201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它描绘出内蒙古今后5年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蓝图。据自治区经信委主任牙萨宁介绍,今后5年,内蒙古将重点培育建设60个主导产业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目标明确、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较长、产业关联度较强、协作配套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万亿元以上,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带动新增就业45万人左右。重点推进稀土新材料及应用、硅化工及光伏、玉米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等l8条循环产业链集约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土地、能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承接一批有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逐步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提高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如今,在达拉特经济开发区,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非资源型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丰镇工业园区,以三爱富氟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正加紧构建萤石———氟化氢———氟化工系列产品的氟化工深加工产业集群……
转变中孕育着发展,发展中包含着转变。靠转变可以提高发展质量,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内蒙古定位于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内蒙古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一轮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蒙古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在增量中调整结构、在转型中优化升级,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齐头并进,为自治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记者 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