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对年轻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中国青年报:我们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了很多年,但成效好像一直不太显著。
熊汉忠:的确如此。成效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这些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太过重视形式上、物质上的东西,忽视了软件建设。以学校心理健康为例,我们经常强调的是学校有没有这门课,有没有相关老师,有没有拿出一间屋子来做心理咨询室,有没有购买相关的仪器。正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些上面,以至于对配备的心理咨询老师是否专业、心理健康课程是否合理,心理健康咨询室的设备有没有真正用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等方面,都显得不太关注。
国外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心理教育是全面化的,不仅只有心理健康专业的老师才能做这件事,所有老师都要学心理学,他们每两年还得参加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方面的考试。如果每个老师都懂心理,即使他教的不是心理学,也可以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里去。
另外,一些国家心理服务社区化的做法也值得推广。在这些国家,社区里几乎都配有相当规范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有问题随时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非常及时有效。不少国家在心理咨询方面有公共保险,只要公众缴了保险,政府每年都会向公众提供固定次数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
中国青年报:您觉得我们国家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足够重视吗?
熊汉忠:远远不够。我给你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美国,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谈恋爱,男孩因为去看心理医生而约会迟到,女孩会觉得这很正常,甚至还会拉近两个人的心理距离。而在中国,如果发生类似情况,女孩肯定会因男孩去看心理医生而提出分手。因为中国人在观念上对看心理医生这件事本来就存有偏见。
其次,对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的社会支持也远远不够。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咨询方面的设备,但基本像是“花瓶”一样,只管摆在那里,起的作用很小。而且除了学校之外,我们缺少能为青少年提供规范、系统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的公益组织。
心理健康问题关乎青少年成长和国家未来发展。我建议,除了青少年要不断修炼外,国家和社会在这方面也该有所作为。国家应该真正重视起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支持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支持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公益组织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国家应有计划,逐步将心理咨询作为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另外,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也应注意,不要渲染恶性的个案。比如,前不久某中学有一名女生跳楼,这本是个案,但媒体报道时贴上“女学生”、“失恋”、“裸体”等标签大肆渲染,像这样的报道就很不负责任,会给许多年轻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记者 向楠 实习生 郑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