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牙克石市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干部作风切实转变,扶贫开发扎实推进,突出问题有效解决”的工作目标,认真念好“加减乘除”四字经,力求下基层活动取得实效。
善用“加法”,不断增加“实心为民”服务意识。市委统一制发了牙克石市党员干部联系帮扶方案,明确帮扶任务、完成时限和责任人。梳理汇总形成全市党员干部联系对象台账。全市11个镇(便民服务中心)、7个街道办事处、10个行政村、43个社区、38个经管会中全面开展下基层帮扶活动,47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与村、经管会一一结对,全市1771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党员采取一帮二、一帮一和五帮一的形式,与853名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形成责任到人,相互促动的工作格局。台账涵盖了全市党员干部联系的村、社区、企业、党代表、老党员、困难户和帮扶学生的具体名称、联系方式等内容,构建起“党员干部下基层,民生时时有人管”的长效机制。以《干群连心卡》作为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的工作记录和考评依据。群众遇到困难,通过《干群连心卡》上提供的联系方式随时与所联系的党员干部沟通。同时,各帮扶领导通过记录《民情日记》,记录在深入基层开展工作的情况、帮助协调解决的实际问题、帮扶群众的心得体会。努力把开展民情日记工作打造成一条知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的“绿色通道”。
严用“减法”,主动缩小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全市各帮扶单位按照《帮扶方案》的要求,合理划定走访联系点,采取到联系点调研、实地查看、面对面交流、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等方式走访群众,做到全面了解掌握群众在生活以及生产方面的困难,将走访情况记录在《民情日记》上。通过谈思想、聊工作、询意见,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心声,掌握组织工作成效,找准工作难题破解之策。在走访村、社区和经管会的过程中,倾听了解干部群众对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党员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问计于基层,求教于群众,在基层的沃土中汲取养分,拓展工作思路,提高“下基层”工作满意度。同时,建立日常管理机制。制定《下基层干部管理办法》,对下基层干部实行市委下基层办公室,镇、街道党(工)委,结对单位的“三层管理”。
巧用“乘法”,多部门形成合力解民难。牙克石市在下基层过程中,体现“大服务,大帮扶”。强调整合不同方面的资源,切实形成帮扶工作合力。一是注重部门力量的调配。“下基层”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面广,需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合力推动。呼伦贝尔市国土局和发改委分别帮扶牙克石免渡河镇丰收村与东兴办暖泉村,通过对接达成初步的帮扶方案。二是注重帮扶政策的融合。帮扶实践中有的涉及不同方面政策共同帮扶的情况,需要整合利用这些政策,共同做好帮扶工作。各单位在帮扶过程中应给予不同方面的政策扶持,集成帮扶资源,切实提高困难党员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帮扶效益最大化。三是注重与以往工作的承接。开展“下基层”工作中,要紧密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领导干部六包责任制”工作有机的结合,通过有机融合和承接,确保帮扶工作扩大帮扶效应,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狠用“除法”,坚决除去“形式主义”不良作风。领导干部下基层,不应是“一场秀”,“一阵风”而是要成为干部的“必修课”。牙克石市制定了《党员干部下基层工作制度》,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搞排场,不搞层层接待。到农村要避开农忙时节,尽量白天搞调研、排查,晚上入户夜访。一切工作以不干扰基层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为活动的基本点。同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把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下基层情况纳入年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对未按要求完成包扶任务的,领导班子年末不予评为实绩突出等次,党员干部不予评为优秀等次。通过一系列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有效举措,从组织层面为干部下基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而让下基层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发”到“自觉”,真正成为干部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苏健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