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兴安盟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推动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方向是否正确、思路是否对头。盟委、行署立足盟情实际,确定了加快推动“四个转变”的总体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坚决贯彻和务实推动,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
牢固确立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加快推动经济增长由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依靠大力推进工业化来实现率先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末,兴安盟经济总量在全区还处于中下游水平,之所以短短几年时间就被兄弟盟市远远甩在后面,成为全区统筹发展的短板,根本原因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兄弟盟市竞相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兴安盟没有赶上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快车,工业经济发展与其他盟市形成了阶段性差距,仍然处于农牧业经济占主导的发展阶段。推动兴安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希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兴安盟发展工业,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发展路子,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两年来,我们积极抢抓国家和自治区给予兴安盟特殊扶持的难得机遇,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工业驱动,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一起上,特别是积极改善水、电、路等办大工业的保障条件,加快新型煤化工、能源、冶金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成功谋划和启动了一批投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大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建成投产之日,就是兴安盟新型工业化真正起步之时。
牢固确立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动农牧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兴安盟是农牧业大盟,但这些年一直没有发展成为农牧业强盟,主要根源在于生产方式落后。全盟有耕地1600万亩,平均亩产仅在200公斤左右;牲畜头数虽然稳定在800万头只以上,但多为一家一户的自然放养,规模化程度不高;农牧业机械虽然基本普及,但配套水平低,特别是缺少大型机械;农畜产品多为“原字号”初级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低。这种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主要瓶颈。为扭转这样的发展局面,盟委、行署坚持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关键环节,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牧业科技支撑,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节水和设施农牧业,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快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牧业生产正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到“十二五”末,全盟标准农田达到1000万亩,其中水浇地500万亩、亩产500公斤以上、亩效益1000元以上;优质牲畜存栏达到1000万头只,其中规模养殖500万头只;设施农业达到30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达到3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达到300万亩、特色种植业达到80万亩;全盟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牢固确立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路径选择,加快推动城乡发展由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
兴安盟有850多个嘎查村、3500多个自然屯,遍布6万平方公里,如果不走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路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几十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达小康的任务就无法完成,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难以扭转。在“十二五”起步之年,盟委、行署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以加快特色城镇化和人口转移为突破口,全力构建大乌兰浩特、旗县城关镇和重点集镇三级城镇体系,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基地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和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力争到“十二五”末,转移输出农村牧区人口2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再用5到10年的时间,把全盟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到以大乌兰浩特和旗县所在地为主的城镇体系内、聚集到以五大流域为主的立地条件好的区域内。目前,全盟上下已经深刻认识到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基础工作正在全面启动、扎实推进。
牢固确立争取支持、开放合作的借力意识,加快推动区域经济由封闭发展向借力发展转变
兴安盟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不开放合作、不借助外力,就难以实现跨越发展、富民强盟。我们坚持争取政策支持与扩大开放合作并重,推动多方面的支撑力量向兴安盟聚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支持事关兴安盟发展大局的几个重大项目,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把兴安盟纳入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兴安盟采取了跨区域配置资源、差别化产业政策扶持、厅局延伸帮扶、鄂尔多斯市对口支援、东部盟市联合协作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这些特殊政策的吸引和推动下,兴安盟的开放环境日益优化,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鄂尔多斯对口支援、与锡盟发展“飞地经济”、与东北三省和江浙地区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与蒙古国合作达成广泛共识,开放融入、借力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几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自治区党委、政府采用超常规手段扶持兴安盟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富有远见和卓有成效的,为解决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找到了一条新路。
加快推动四个转变,既是我们结合实际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思考,也是实现兴安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实践遵循。只要坚持既定的思路目标不动摇、不懈怠,坚持能快就不要慢、能干就不要等,兴安盟就一定能够迎头赶上自治区的发展步伐,与全国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兴安盟委书记 王程熙)
兴安盟:现代农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一块块标准化粮田、一处处现代农业设施、一个个设施蔬菜大棚……近年来,兴安盟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为抓手,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着力转变传统发展方式,使现代农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近年来,兴安盟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将以往由千家万户自耕自种,逐步向农户自主经营,当地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承建经营等多种生产模式并存转变,使农民来自土地上的收入,从单纯靠种植收入向兼有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由此发生了变化。截至去年底,该盟土地流转99.9万亩,同比增加60.9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1.2%。
兴安盟把发展优质型、高效型、避灾型和节水型设施农业作为突破口,不断加快设施农业、绿色有机、特色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该盟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2万亩,种植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鄂尔多斯市计划3年内投入5亿元,援建2.8万座温室大棚。该盟在“十二五”时期将发展设施农业30万亩,其中温室10万亩、冷棚20万亩。据介绍,3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可覆盖10万户农民,平均每亩增收1.17万元,农牧民年人均可增收3600元。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兴安盟这几年共改造基本农田200多万亩,纯增有效灌溉面积80多万亩,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59.8亿斤,与2009年相比增加5.8亿斤,增长了11%,亩产每年平均提高180斤左右。到2011年,该盟建设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97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9万亩,低压管道灌溉面积243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从0.45提高到0.52,节水约1.985亿立方米。
兴安盟十分重视同步培育和发展基地和龙头企业,累计建成设施农业示范区168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866个,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牲畜能力90万头只,新增标准化规模养禽能力2600万只。突泉县福润3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运转正常,扎赉特旗康美200万口生猪屠宰项目正式投产,科右中旗圣羊160万只肉羊、科右前旗雨润160万只肉羊加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到2011年,该盟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5.02亿元,实现增加值23.29亿元,上缴税金1.24亿元。(记者 胡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