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十八大 > 代表风采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十八大代表风采录】田埂上走出的现代产业工人
 

  ——记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部件作业区班组长洪刚

  一位工友在焊接过程中眼睛发生不适找洪刚(右)帮忙查看(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方宇摄

  脱掉厚重的防护“装备”,轻轻推了下眼镜,露出灿烂而真诚的笑容,这个看起来就像毕业不久大学生样子的小伙子,就是扔下锄头、拿起焊枪、在造船车间与电焊火花相伴十余年的现代产业工人洪刚。

  十多年前,洪刚和上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一样,怀揣着梦想来到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最开始打工就是为了生存,但这些年的摸爬滚打告诉我,学好技术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个人发展之基。”洪刚说。

  凭借农家子弟吃苦耐劳的劲头,洪刚一头扎进闪闪的电弧光中练习焊接技术,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即使熬红了眼睛、蹲麻了双腿,也坚持不懈。

  电焊是造船行业的主要工种,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是一件很苦很累的活。但只舍得出力气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积累,就只能停留在基础焊接的水平。

  尽管完成一天的生产任务就已筋疲力尽,但洪刚还是坚持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参加等级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从电焊中级工,到高级工,洪刚终于成长为农民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焊接技师,成为现代产业工人中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技能在完成高难度焊接任务时起到了关键作用。船舶舷侧接管的焊接质量一度达不到X光探伤的合格率,洪刚潜心钻研,以快速跳过马板连续烧焊的“热接法”,有效控制了裂缝产生,使焊件X光探伤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

  细心的洪刚发现,焊角偏大容易消耗焊材,经过反复试验,他提出“改进焊角焊接工艺”的合理化建议,通过控制焊接电流、改进焊接方式,不仅使产品质量达标,而且每年节约焊材费用11.7万元。

  在自身技能提升的同时,洪刚还积极参加“师带徒”活动,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经验,帮助身边的工友快速提高技术水平。

  由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建造的世界领先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对焊接技术的要求极高,针对其新船型、新工艺的分段焊接特点,洪刚发动素质高、技术好的老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手把手地向新员工集中传授技术要领,确保班组顺利完成了钻井平台的小组立分段焊接任务。洪刚还陆续为部门培养出高级工15名、中级工123名。

  洪刚常说,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当上班组长的他,把改进焊接工艺、带领队伍勇攀高峰作为最大的岗位追求,也将自己的钻研精神传递给了班组成员。

  随着国际客户对船舶产品工艺、质量、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造船企业在生产工艺、作业效率、工程管理等方面都开始了新的探索。

  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的克令吊筒体及消防管的焊接质量要求高于普通船舶产品,洪刚带领班组成员克服重重困难,使该船克令吊筒体提交无损探伤检测的13个单体、5个整体的超声波探伤一次合格率达到99.6%,消防管超声波探伤一次合格率达到99.8%,得到了船东的高度肯定。

  洪刚说:“班组长不仅要学技术,还要懂管理,这样才能激活班组这个企业最基本的细胞的活力。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不断成长。”

  除了超水准地完成生产任务,洪刚带领的班组还在生产管理方面成为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代表。

  洪刚在班组内率先试行“物量考核”办法,坚持以能力为本,按工计酬。每个月班组内公布职工工作效率表,在班组内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近年来,在洪刚的带领下,班组人均焊接生产效率由原来每小时7米,提高到每小时12米;班组焊接产量从2007年的每月33248米,提升到现在的每月53446米,在行业中居于领先水平。焊件拍片检验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当上了劳动模范、人大代表的洪刚依然保持着一名产业工人的本色,除了时刻不忘生产任务,牵挂着班组生产进度外,他还为切实反映外来务工人员诉求,维护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为农民工兄弟积极建言献策,先后撰写了15份书面意见,其中有8份意见得到了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采纳。

  如今,身为党的十八大代表的他,决心继续为外来务工人员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而贡献力量。

  (新华社上海9月30日电 记者贾远琨)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草原上的图书室
新学年开始了
带着毛驴闯市场
动态清零 零就业家庭
胜利者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秋菊绽放塞外青城
内蒙古博牙高速公路即将开通运营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