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十八大 > 特稿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发展报告】锡林郭勒不断亮出草原文化金字招牌
 

  2012年,锡林郭勒人16年来的不懈追求终成现实。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记忆》先后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第二届天堂草原锡林郭勒·那达慕让传统民族文化颇具时代特色,首届蒙文图书节彰显民族文化活力……

  一块块魅力四射的民族文化金字招牌,使锡林郭勒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让锡林郭勒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炫丽光芒。

  牧人之家:文化传承的星星之火

  东乌旗36岁的牧民布和特木尔家有1000册藏书,还订有5种期刊和2种报纸。客厅一角摆放的电脑,更显示出主人的时代意识。布和特木尔自幼喜欢读书,中学毕业后就产生了办个图书室为牧民服务的想法。2004年,他被旗里确定为“文化牧户”,义务为周边牧民借阅图书、发行报纸、传播科技、组织文化活动和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在东乌旗,像布和特木尔这样的“文化牧户”有100余户。

  锡林郭勒草原普通牧民追求和崇尚文化的故事,多得像草原上争奇斗艳的野花。苏尼特左旗牧民苏和,立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先后收集民俗文物4000余件,被誉为“民间收藏大师”。在东乌旗图书馆,牧民自费出版的图书和民歌专辑就有180多种,内容涉及民族风情、蒙医蒙药和长调民歌等多个领域。上海世博会内蒙古活动周期间,东苏旗绿野民族服装厂创办者乌云其木格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带着100余件绳艺手工艺品,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示了用绿色天然原料诸如驼毛、马鬃等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具、手工艺品,并在活动期间当场献艺。正蓝旗的董希格,多年来致力于元上都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苏尼特右旗牧民巴雅尔自办了“骆驼文化节”;西乌旗牧民苏乙拉图建起了流动式的蒙古包博物馆……

  文化传承与弘扬固然需要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但更需要传承文化的群体支撑。走进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传承的力量不仅跃动在草原上,跃动在牧人的生产生活中,更跃动在草原人的心里。

  目前,锡盟已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1人。东乌旗萨麦苏木呼日其格嘎查61岁的牧民陶克陶夫,不仅参加了旗里举办的牧民千人长调演唱大赛,还获得了全盟长调大赛老年组的冠军。这位老牧人因为能够完整地演唱60多首长调,而成为当地受人尊重的传奇人物。

  一处处文化传承的星星之火,如今以燎原之势,向世界昭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艺术团体:文化传播的华丽名片

  在锡林郭勒草原,蒙古族长调俱乐部、马头琴协会、四胡演奏协会、射箭协会、搏克协会和马协会等各种艺术团体和协会应运而生。他们举办的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赛事、展览等活动,成为传统文化有力的推动者和传播者,他们创办的活动也成为最具原生态特色的文化名片。

  一位韩国人为了听到纯正的蒙古族长调,千里迢迢来到锡林郭勒草原。他在东苏旗乌兰牧骑一次赴韩演出中第一次听到蒙古族长调,惊得目瞪口呆,激动得手舞足蹈:“这是什么歌?竟如此摄人心魄?”“是蒙古族长调!”自此,再去锡林郭勒草原听蒙古族长调便成了他魂牵梦绕的心愿。

  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是展示草原民族文化,扩大其影响力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团体。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诞生以来,锡盟各个旗县的乌兰牧骑便在大草原上演绎着草原文化长久不衰的传奇,成为名震中华的民族文化品牌。马头琴、长调、舞蹈、数来宝等民族文化的精髓被他们发扬光大,艺术团以牧民熟悉亲切的形式演绎着身边事,述说着心里话。乌兰牧骑,这朵文艺之花,也深深扎根在草原人民的心中。时至今日,已有专业和业余80多支队伍,演职人员2000余人,每年演出5000多场。

  节庆活动:文化展示的魅力舞台

  2004年以来,西乌旗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功举办了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2048搏克大赛、800蒙古马“阿吉乃”大赛、千人射箭大赛,将蒙古族“男儿三艺”写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各地精心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让古老的草原熠熠生辉:在“中国·锡林浩特国际游牧文化节”、“西乌珠穆沁旗民俗风情节”、“草原皇家御马文化节暨全国马术绕桶冠军赛”、“苏尼特左旗吉鲁根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的旗下,集合了众多传统与现代文化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是精彩绝伦的佳作。

  一系列节庆活动,从年初排到年尾,成为挖掘民族文化历史内涵、展示时代风采的重要平台。在这些文化品牌的引导下,娱乐表演、旅游、服饰表演以及影视音像出版业和民族工艺品制造销售业也顺理成章地发展壮大起来。

  天堂草原、中国马都、蒙古族长调、文化牧户……走进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人们强烈地感受到:锡林郭勒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已凝聚成一种精神力量,溶化在草原人的血脉里,并将生生不息地继续传承与发展下去,成为促进各民族团结与繁荣的力量之源。(记者 巴依斯古楞)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水稻之乡”喜增收
乌海葡萄丰收了!
集贸市场人头攒动
“彩色雾凇”美景
安居工程安民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呼市225个小区老旧楼房穿新衣
内蒙古构筑北方生态屏障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