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的故乡说的是赤峰,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说的也是赤峰,中国有色金属之乡说的还是赤峰。然而,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如何抉择?如今,赤峰找到了一条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整合资源打造绿色矿山,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条,开发绿色产业呵护草原生态,让文化底蕴厚重的赤峰又增添了一抹生态文明的亮色。

  整合矿产资源打造绿色矿山

  走进克什克腾旗黄岗矿业公司,看不到飞扬的粉尘和散堆的矿石,处处树木掩映,花香雀鸣。

  作为全市创建绿色矿山的先行者,该公司建设之初,就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全国一流的尾矿库和一条长492米、深61米的地下防渗墙,实现了尾矿下游零污染。两条长220米的管道将矿井和尾矿库连成一个闭合的回路,矿井水抽到高位水池后,依次经过选厂、沉淀池、尾矿库多次利用后,再重新抽到高位水池。仅废水循环利用一项,每年就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目前,黄岗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银都矿区绿化恢复面积达到开发面积的75%以上。

  过去,由于准入门槛低、管理粗放,赤峰矿产资源开发曾一度出现圈而不探、占而不采、大矿小开、私挖乱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入推进,他们认识到,作为人口大市,如果为保护生态,停下来不搞工业化、不开发有色金属资源,既不现实,又不可能,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这样,才能增强赤峰经济发展的后劲。

  “提高准入门槛、打造绿色矿山”成为全市共识。从2006年开始,赤峰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顿矿业秩序,共整合关闭矿山企业417家,引进中国有色、中钢集团、铜陵有色等企业与本地企业联姻,使赤峰市的矿业经济彻底脱胎换骨。如今,该市共有规模以上冶金企业157家,铜、锌、钢铁三大冶金板块在资源整合中茁壮成长,冶金工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

  从国家有色金属资源的接续基地到有色金属产业的加工基地,赤峰市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有了更高目标。由资源基地到加工基地的嬗变,使东北特钢、国维矿业、中色库博红烨锌业等一批新建、扩建项目应运而生。

  目前,赤峰市有色金属产业已形成了3条清晰的产业链:从铜采选到铜冶炼到铜深加工的铜产业链、从锌采选到锌冶炼到锌合金的锌产业链和从铁粉采选到普通钢坯再到矽钢板材加工的钢铁产业链。这3条产业链及其延伸,为在2015年前实现年产值超1000亿元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不仅让赤峰市有色金属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大为减轻,也提升了发展空间。

  赤峰云铜投资2亿元自主研发的“金峰炉”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吨粗铜综合能耗降到266.3公斤标煤,冶炼成本降到了千元以下,下降了50%。赤峰中色库博红烨锌业公司采用湿法炼锌工艺,将金属回收率提高了6%,而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了25%,企业为此每年增收超过1000万元。

  首个产值达100亿元的金剑铜业公司,是赤峰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范例。在这里,外地运来的铜精粉依次被冶炼加工成粗铜、阳极铜、阴极铜,而烟气经过回收被制成硫酸,炉渣和烟灰经过二次提炼,又能产出铁、金、银等金属。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公司每年可从烟尘、水渣、熔炼渣中多提炼出7500吨铜粉、14万吨铁粉,价值5亿多元,加上余热发电和采暖等项目,每年仅废物综合利用一项,产值就达10亿元。而今,赤峰市从企业的“点循环”到企业间的“线循环”再到工业园区的“面循环”,一张有色金属产业的循环经济大网已然织就。

  发展绿色产业保住绿水青山

  随着有色金属产业的异军突起,赤峰市的节约型、环保型产业也勃然兴起。

  位于翁牛特旗的玉龙工业园区,已成为赤峰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聚集之地。在金城重工有限公司,占地67亩的大型厂房蔚为壮观,一条条H型钢材正陆续从生产流水线走下,起重机和煤矿掘进机的样机已初见雏形。现在,园区已入驻企业43家,去年产值达到59亿元,今年将达到100亿元。

  在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场~~~塞罕坝风电场,风车下牛羊悠闲觅食,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景。如今,赤峰市风电产业不断延伸,随着国电联合动力、新疆金风等一批风机制造企业的入驻,全市已形成了年产800套叶片、600套塔筒、1100台整机的生产能力。去年底,赤峰市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190万千瓦,一个风电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就在非资源型的“无烟工业”崛起的同时,赤峰市的生态建设也在紧跟着快速推进。经过多年的治理,赤峰境内的两大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面积缩减了五分之二以上。目前,全市禁牧、休牧面积8500多万亩,治理区草原植被达到80%以上。农田、草牧场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已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

  据统计,仅在1999年至2009年,赤峰市沙化土地面积就减少1100多万亩,平均每年减少70万亩;而全市的森林面积则由建国初期的682万亩增加到433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34.09%。(记者 屈广臣 徐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