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旗经济社会发展缩影
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
○本报特约记者 李倩天
新农合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2004年,额济纳旗在原古日乃苏木启动了新农合试点工作; 2005年全旗所有苏木镇全面开展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的目标。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牧区居民积极参与,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牧区居民医疗负担不断减轻,卫生服务利用率不断提高,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逐步缓解,额济纳旗七步走取得了“农牧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医疗机构得发展”的好成效。
一步走:基本建立新农合制度框架。近几年,额济纳旗农牧区全面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了额济纳旗农牧区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初步解决了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步走:不断增加参合人数,参合率不断提高。参合人数由2005年的3290人增加到2012年的4817人,参合率由69%提高到99%,新农合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全旗农牧民实现了“应保尽保”。
三步走:不断扩大新农合参合范围,筹资水平不断提高。筹资水平由70元提高到348元。
四步走:不断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和最高报销限额,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合作医疗实施期初,新农合报销补偿比例最高为50%,最高报销限额仅为1万元,随着筹资水平的逐步增加,参合覆盖面和基金盘子的不断扩大,报销补偿水平也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参合农牧民门诊报销比例平均达到60%,住院报销比例平均达到75%,住院报销封顶线统一提高到了10万元。
五步走: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受益面和受益程度。2005年至今,补偿13659人次,补偿545.64万元,受益面为100%。参合农牧民就医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参合农牧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率不断提高,减少了“小病拖、大病扛”现象,农牧区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步走:努力让农牧民报销费用更加快捷。2011年,选择了2家医院开展了新农合即时结报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参合农牧民旗外就医和现场减免即时结报,增强了定点医院的规范诊疗和责任意识,初步实现了参合农牧民异地直报。
七步走:不断提高农牧区儿童大病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7月,额济纳旗启动了提高农村儿童先心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新农合保障层次、探索建立农牧区居民重大疾病保障办法进行了有益实践。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
“十一五”以来,额济纳旗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广播电视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优化文化广播电视工作环境,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以改革促发展,使文化广播电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优秀文化资源得到了较好地开发和利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业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了评聘分开,以岗定员,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了责任明确,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理人。对新进人员做到了每进必考,防止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加大了对特殊人才的录用培养力度,先后从区内外招考录用了简牍学硕士一名,播音员、铁塔工、网络监管、节目制作等方面的人才7人。
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方融资,兴建了文化宣传中心大楼、文体广场、阿拉腾桃来广场等供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以普及提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399场,每年放映电影125场次以上,通过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等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成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4个苏木镇工作站,建成了4个苏木镇文化站,在17个嘎查建成了“草原书屋”,满足了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体需求。
文物保护利用成绩斐然。严厉打击破坏文物行为,通过开展专项打击活动,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盗窃、破坏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55处(复查179处,新发现176处)。调查登记消失文物点12处,为今后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额济纳居延边塞长城调查工作已通过专家组的验收。完成了宝日乌拉额济纳党政机关旧址、江其布那木德灵庙,塔王府,东风航天城1号、2号、50号发射场、东风烈士陵园等地的申报第七批国保单位工作;投资8000多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额济纳博物馆”,对保护出土文物,弘扬额济纳历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以实施重点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面。投资6000万元,兴建了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499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的广播电视播控中心。大大增强额济纳旗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西新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了扩大阿拉善盟广播电视自办节目覆盖工程,使达镇周边半径40公里以内的2个苏木、1个示范园区阿拉善调频广播覆盖率达到81%,全旗调频广播发射受益人口达1.3万人;阿拉善电视二套节目覆盖率由75%提高到92.7%,辐射5个苏木镇(示范园区),MMDS数字电视发射受益人口达1.6万人。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7.8%和95.6%。 (额旗文化广播电视局)
播绿撒翠谱新篇 浓墨重彩绘辉煌
——额济纳旗林业建设成果喜人
○特约记者李倩天 通讯员仲家虎
多年来,额济纳旗坚持“生态立旗”发展战略,以林业工程为依托 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在国家、自治区、阿盟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额济纳旗相继落实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及重点旗县生态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
各项林业工程的有效实施,使额济纳旗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资源短缺相对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状况得到遏制,人工造林面积逐年扩大,林草植被得以修生养息并逐步恢复,林区林草覆盖度提高,野生动植物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林分质量逐步提高,有限的胡杨林资源得到了优先保护,濒临枯死的胡杨、柽柳开始复苏。同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实施,为额旗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在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意识的驱动下,当地牧民自愿加入退牧还林、转移搬迁的浪潮,公益林区逐步实现禁牧,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压力,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为破坏生态的问题。
为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治理和保护祖国西北生态生态屏障,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额济纳旗历任党政领导和人民多方呼吁,坚持不懈,争调黑河水。目前形成水域面积38平方公里,超过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水域面积。数种绝迹近10年的候鸟故地重游,黑河尾闾特有的鳕鱼(大头鱼)开始复活。干涸多年的东居延海,逐渐向多种动植物物种为主的生态系统恢复。由于黑河水的连续补给,使地下水位比分水前11年平均地下水位有所回升,整体上遏制了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趋势。沿河植被覆盖度较2000年提高了18-28%,,达到58% -68%;44万亩胡杨林和126万亩柽柳林得以复壮更新,植物种类增加10余种,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额济纳旗大力发展以森林资源为主要对象的生态观光旅游,通过引进外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资金开发建设森林公园,从而提取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专项资金,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以形成良性循环。
蓬勃发展中的额济纳。
额济纳旗桃来机场奠基。
策克口岸至天鹅湖一级公路开工奠基。
新建成的博物馆。
灯火辉煌的太豪大酒店。
干净整洁的街道。
呼和浩特至额济纳旗4661次旅客列车(阿拉善号)开通。
小城夜色。
翘首企盼火车通过车。
热火朝天的铁路建设。
日益改善的人居环境。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李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