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找准创先争优着力点提升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赤峰市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载体,综合运用星级管理、专项推进、试点创新、典型培树等有效方法,不断提升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推行星级管理,激励村级组织晋位升级
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对村级党组织分类定级、星级管理,通过设星立标、评星定级、晋位升级等步骤,促进嘎查村党组织晋位升级。
设星立标。结合嘎查村级党组织的功能职责和任务要求,设置“发展星、服务星、规范星、文明星、稳定星”五颗星,每颗星确定具体创建标准,按百分制赋予不同分值,每颗星达到85分以上获得该星。
评星定级。每年采取嘎查村党组织自评、嘎查村党员群众测评、苏木乡镇党委考评、旗县区委组织部审评等程序,进行星级评定。按获星数量,将嘎查村党组织分为先进基层党组织(5颗星)、一般基层党组织(3至4颗星)、后进基层党组织(2颗星及以下)。
晋位升级。针对不同类型党组织分类指导、分级推进,推动普遍晋位升级。先进基层党组织,采取典型培树、功能提升、激励表彰等措施,使先进的标准更高,示范引领作用更强。一般基层党组织,抓好增强组织功能、理清发展思路、壮大集体经济和完善制度机制等任务的落实,使档次提升,实现晋位赶超。后进基层党组织,采取强班子、理思路、制规划、订规矩、育队伍、建阵地、解难题等七项措施,使后进跟上、转化升级、积极赶超。
到目前,全市已整顿转化后进嘎查村400多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比例达到42%。
切实找准症结,解决村级组织实际问题
优化嘎查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行嘎查村党总支(党委)+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产业党员的模式,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合作社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使村级党组织设置与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选优训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从机关选派、跨村兼职等方式,把返乡创业好支书孙奎连、示范带头人王福春等一大批能人,选拔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对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普遍轮训,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实行嘎查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按照公开透明、责权明确、执行有据、运作规范的原则,对嘎查村集体资产、项目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务、基层组织等5大类事务,采取“征求群众意见、‘两委’起草契约文本、苏木乡镇审查、村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决议、向村民公示、各方签订合同、乡镇职能部门监督执行”七步程序实施“契约化管理”,使嘎查村级事务管理责任不清、落实不及时、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得到解决。
着力解决农村牧区基层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党员村委会主任比例偏低等问题。市、旗县区分级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工作专项规划,采取“干部推、党员推、群众推、群团组织推、专业合作社推、上级党组织推”六种方式把优秀青年人才发展为党员,积极引导和培养非党员嘎查村委会主任入党。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发展35岁以下的农村牧区党员2247名,占农村牧区新发展党员总数的64%;党员嘎查村主任比例达到85%,比2009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贴近群众需求,健全村级组织联系服务机制
围绕方便群众办事,健全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建立旗县区行政服务中心、苏木乡镇服务大厅、嘎查村服务站点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派出便民服务分队,为基层群众提供全程代办、主动上门、契约承诺等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围绕问需基层群众,健全服务需求收集机制。采取一户发一卡(征求意见卡)、一季开一会(社情民意分析会)、一乡设一线(服务群众热线电话)、一队(服务工作队)联一村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服务需求和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完善联诺联动解难机制。针对苏木乡镇能力有限的实际,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联合向群众作出公开承诺,通过配班子、派干部、增投入等措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合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困难和问题。
围绕完善服务职能,完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精减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对服务审批项目、时限、程序、流程等进行优化,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理顺苏木乡镇的人权、事权、财权关系,提高苏木乡镇社会管理和服务效能。 围绕赢得群众满意,完善服务工作考评机制。推行服务对象即时评价、群众代表集中评价、组织部门考核评价等激励约束机制,把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工作情况列入苏木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庸懒散乱”不良作风进行整顿,提高苏木乡镇干部责任意识、履职能力,以实际成效让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