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十八大 > 特稿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内蒙古的“绿色”使命
 

  健全草原保护机制播种希望:染绿—片致富—方

  “前面的草场过去就是一片沙梁。”日前,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利嘎查牧民那日苏说,草原生态得到修复前他家只有几十只羊,现在他承包草场7000亩,每年农牧业收入20万余元。以退牧还草工程等重大项目为依托,我区进一步完善各项保护制度和政策,使草原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绿色效益”迅速攀升。

  近年来,我区大力加强草原法规配套建设,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及标准》,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共发放2011年度补奖资金34.4亿元(不含牧草良种补贴),占应发放总额的97%。已有137.9万户农牧民开始享受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占应发牧户数的97%。根据《财政部关于安排201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通知》精神,201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已开始拨付盟市旗县。

  “染绿一片,致富一方!”自治区农牧业厅草原处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十一五”期间,草原建设总体规模累计达到41371.9万亩,人工草地累计种植面积达5995.9万亩;改良草场累计面积达4547.2万亩,为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林木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栽下幼苗种下福荫

  我区始终坚持保护和建设并举、保护优先的理念,林木总生长量持续大于总消耗量,近5年采伐消耗年均下降66.67万立方米,降幅达9.6%。

  随着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产业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六大林业工程的深入实施,我区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为主的重大转变,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持续“双增长”。据2008年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与国家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启动前的1998年比较,到2008年,全区森林面积增加9395万亩,蓄积量增加1.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5.18个百分点,达20%。如今,全区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野生植物群落得到精心呵护,遗鸥、马鹿、四合木、沙地云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茁壮成长。

  2002-2011年,全区共审核审批各类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100.59万亩,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28.33亿元,恢复森林植被面积330万亩,是同期征占用林地面积的3.3倍。前不久,国家下达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我区又将迎来新一轮改善植被、防风治沙的热潮。

  被绿色改变的命运——3个人的3种精彩活法

  谈起生态建设,人们往往会对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为环境保护“让路”而深感忧虑。而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农牧民借着生态建设、草原植被恢复的东风,走上发家致富的新路子。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平凡而精彩的生活,感受被“绿色”改变的命运。

  郝自忠:集体化养牛的“好牧人”

  采访正蓝旗上都镇黄旗嘎查的郝自忠,源于他带头兴办了“好牧人合作社”。

  今年雨水好,草长得也好,但好牧人合作社的近800头牛,或圈养或棚养,没有一头牛在放养。郝自忠介绍,2008年起,草场对放养牲畜的数量有规定,牧民们多出的牛又舍不得卖。他们5个人办起了合作社,集中喂养“超载”的牛,当年有23户牧民入社。集中管理点实行托养、托管、合作养殖三种模式,牧民草场里“盛”不下的牛可以在这里代养,出栏时按比例分享收益。

  “我们测算过,周边120户牧民成员,好牧人合作社每年为他们增加人均收入4500多元。”正蓝旗农牧业局局长钢布和说。

  斯迪:方圆百里的“羊状元”

  深秋季节,记者走访了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塔来乌素嘎查,慕名来到“羊状元”斯迪家。宽屏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新潮的音响设备……近300平方米的居室里,现代化的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老两口、小两口加上一个孙女,5口人今年的收入能有个30多万元。”斯迪说。上世纪80年代初,塔来乌素嘎查沙化严重,畜群规模被“逼”了回去。那时他家只有30多只羊,仅能维持生计。

  2005年以来,斯迪自筹11万余元,获得畜牧业示范户项目补贴38万元,购置了收割机、拖拉机、喷灌机、多功能粉碎机等农机设备,通过草牧场流转、土地整理,牧场由800亩达到了6000亩,鄂尔多斯细毛羊存栏规模达540只,每年稳定出栏170只,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养羊“状元”。

  李玉民:造林造出乡土“富翁”

  “要不是大规模种树,风沙早就把这儿占领了。”秋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对多伦县大河口乡大孤山村李玉民的采访,频频被生意上的电话打断。

  上世纪九十年代,眼睁睁看着风沙一寸一寸吞噬着赖以为生的土地,李玉民一度充满绝望,直至2002年开始退耕还林,他把60亩地全部栽上了樟子松树苗。

  2010年,多伦县尝试让林权所有人在保证林木密度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移植销售退耕林地上的苗木,李玉民3年收入25万余元。2011年,他和5户农民合股,办起了多伦县玉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承包1500亩荒山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今年又完成荒山承包造林3000亩。“暂时挣不上多少钱,咱图的是个长远!”李玉民说。(记者黄永锐)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呼和浩特举行锐武...
拒绝盗版 远离网吧
严查出城长途客运...
清理落叶
开鲁大葱丰收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马背法庭”下乡来
爱心服务 呵护旅客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