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盟市旗县专题 > 阿拉善喜迎十八大专题 > 重要评论 正文
述评:中共坚持科学发展 凝聚复兴自信
内蒙古新闻网  12-11-09 18:16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记者 徐兴堂)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上的报告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和论述以及明确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意义十分重大。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表明中共将继续沿着在历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探索出的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走下去。

   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道路,中国才有了被叹为奇迹的30多年的高速发展,才有了经济总量从十年前的第六位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也才有了以“神舟”升空、“蛟龙”下海为代表的众多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非凡成就。

  正如胡锦涛在报告中所论述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胡锦涛一再强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在报告中的另一个突出体现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贯穿了胡锦涛的整个报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义体现在各个领域的新调整和新布局中: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

  这些调整和布局都是针对中国发展实际提出的,将对推动实现发展目标,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起到关键作用。这展示出了中共领导层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如果说透过科学发展观可以看到中国坚定走自己道路的决心,那么胡锦涛在报告中进一步明确的国家发展目标则透露出更多信心。

  胡锦涛说,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他进一步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量化目标是第一次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在过去十年中,在国内改革迈向深层次、难度不断加大以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金融危机严重破坏外部环境的双重夹击下,中国依然取得经济年均增长10%的惊人成绩。这些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历程,没有人会怀疑报告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胡锦涛号召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自信恰恰是实现这些发展目标的保障。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刘平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 号
新闻热线:0471-665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