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十八大 > 代表热议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网媒业者首次进入党代会 中共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
内蒙古新闻网  12-11-09 23:56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记者任沁沁) “过去十多年,我的工作生活主要围绕着网上的那些事儿。作为资深网民,有机会参加十八大,在大会上当然得多说说网上那些事儿。并且,把自己参加会议时所听、所见、所想的那些事儿,到网上说说……”

  这是舒斌最近发出的一条微博。这位资深的网民是湖南红网总经理、总编辑。中共全国党代会上首次出现网络媒体的代表:一名是在中央直属机关当选的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另一名就是来自地方网络媒体的舒斌。

  “这是新鲜事,也在意料中。我们代表的是屏幕前的每一个你。”舒斌说,“资深网民”当选十八大代表,说明中共愿意通过网络倾听最广大范围的民声,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新媒体正在走向主流,将更大程度影响新时代。

  中共十八大报告也加强了网络相关内容的阐述,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等。这显示中共正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并努力在探索中前行。

  1987年中国人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如今,中国已拥有超过5亿网民,从以电子邮件为主到微博、视频等应用百花齐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是15年前的867倍。以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基础平台,在社会舆论生态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政治的表现形式和民主渠道,开放、自由的话语平台提升了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人们依托网络平台发表观点,分享资讯,传递关爱,监督政府……同时,网络空间的复杂情况也对中共执政带来新的挑战。

  中共对此进行积极稳妥的应对。近年来,“网络问政”开始成为中国政坛新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通过网络与公众互动,及时了解民众需求,反思政策得失,化解社会矛盾,逐步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由此加快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

  舒斌亲历了这个过程。2000年,互联网在中国还处于草创阶段,舒斌却放弃“铁饭碗”,毛遂自荐创办红网,提出“关注民生、深入基层”的理念,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闯”出一条“接地气”的特色发展路径,构筑起联结政府和民众的桥梁,甚至提出“立足湖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定位。

  红网的“百姓呼声”栏目开办十年来,群众反映的十万余起问题已经解决了80%以上。由红网发出的“红网调查函”发往“出了问题”的地方政府,督促地方政府即时“求解”,直到人民满意,过程公开透明。

  这个为民解忧栏目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新闻名专栏”,而舒斌也成为首位获得长江韬奋奖的中国网络媒体人。长江韬奋奖是中国新闻人的最高荣誉。

  “红网起步、发展并产生主流影响的过程,也是中共开放、开明、包容、透明的执政理念的一种折射。”舒斌说,预计今年年内,红网分站将覆盖湖南全部123个县市区。面向基层的延伸触角,让百姓有了在家门口说话的平台,也让基层党政部门驶上信息高速公路。

  作为十八大代表,舒斌首次经历共产党五年一度的盛会。他在出发前就开始微博“直播”十八大,“让更多受众从细微之处观察、感受十八大。这是媒体人的责任”。

  事实上,除了舒斌,越来越多的中共党代表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与民众互动,听取基层与网络民意。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是其中一员,他在微博上提出“公开是个好东西”,推动阳光组织工作。

  浙江省已有不少全国党代表、省党代表开设工作室,深入基层,开通代表微博、微群,成为走在全国31个省份党务公开前列的新群体。

  “将网络舆论的‘破坏力’转化为提高执政能力的推动力,这都是党务公开在网络时代的新探索。”香港文汇报北京分社副社长彭凯雷评价,与十六大、十七大相比,十八大可谓“网络时代的党代会”,更与时俱进,纳入更多民意元素与社会监督元素。“相信这些因素将促使中共加强、推动党务公开”。

  舒斌希望,执政党继续正视、善待、善用、敢用网络,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也希望诞生于“红色”土壤的红网引领新媒体影响主流,成为主流。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1000多只候鸟嬉戏...
呼和浩特举行锐武...
拒绝盗版 远离网吧
严查出城长途客运...
清理落叶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风雪铁路线 坚守保安全
苍天圣地·阿拉善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