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1日,锡林浩特市蒙元文化苑会议中心座无虚席,全盟各级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600多人,聆听中央党校辛鸣教授关于“十八大历史方位与精神实质”的讲座。会场内生动的讲解和热烈的掌声,与会场外凛冽的寒风形成鲜明对照。
从国家最高理论学府邀请专家授课,锡林郭勒盟并非首次。今年10月的中心组读书会上,锡盟第一次请来中央党校教授,一堂题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方位与路径选择”、“低碳挑战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专题讲座,让领导干部们眼界大开。可别小看这两次讲座,这两堂课连着锡盟昨天和今天的奋斗足迹,更关系到锡盟明天的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锡盟大张旗鼓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转型,总体上实现了发展理念从突出速度向富民强盟的转变,发展模式从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发展成就从追赶先进向跨越发展的转变。面对今后的发展,该怎样以理念引领?领导干部们在读书会上找到了答案。
经济转型后再调焦:目标锁定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交汇区域
牲畜头数超1800万,居全国地市级地区之首,数量型畜牧业曾经是锡林郭勒草原的金字招牌。然而,到了世纪之交,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无情地揭露出单一畜牧业经济结构的弊端。短短几年,举世闻名的锡林郭勒草原疲惫不堪。
严峻的现实面前,锡林郭勒人通过学习考察,深刻意识到: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出路还在工业!为此,从2003年开始,锡盟开启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新征程。
到2007年,锡盟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8.3:39.7:32.0演进为14.0:58.5:27.5,全盟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稳占半壁江山。4年间,锡林郭勒经济实现初步转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到2011年底,三次产业比重中二产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6.54%,经济结构中新型工业已成长为无可争议的龙头老大。然而,脆弱的草原生态和开采性工业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过分依赖资源的工业模式受全球经济影响,暴露出产业链短、形式单一的缺陷。
发展工业不能以牺牲绿色为代价。锡林郭勒的决策者们再思索后,认准了一条以保护草原生态为前提的发展工业之路:立足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发展内在质量。按照“保护环境、集中布局、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原则,深度开发大煤田、打造大矿区、培育大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在项目布局上,坚持大项目围绕资源集中建设,中小项目围绕大项目延伸配套集中到园区建设,避免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在产业结构上,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大力发展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非资源型产业,逐步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在产业层次上,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褐煤就地加工利用,以高度节水节能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努力形成煤—电—化工、煤—电—冶金、煤—电—新型材料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动资源向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转变。
加速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锡盟进一步整合矿产资源,对煤炭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入驻企业必须迈过一道道“高门槛”:要有一流的环保设施,一流的节水设施;修建沥青或水泥专用运输公路,对排土场覆压或遮盖防尘网,作业区洒水抑尘和复垦绿化。对一些破坏生态、损害群众利益的矿山企业,审批管理部门坚决说“不”。
今年8月,在全盟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现场会上,盟委书记于永泉说:“锡盟经济类型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必须正确处理好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最大限度减轻工业发展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层次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掷地有声的话语表明了锡林郭勒“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决心。
生态恢复中再决策:新理念突出绿色发展和富裕百姓的时代强音
绿色是锡林郭勒的底色,保护好这片绿色是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用锡盟人现在的话说就是:坚持用绿色理念统领经济发展全局。
自2000年以来,锡盟投入生态资金56.2亿元,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3234万亩。一度威胁首都北京的浑善达克沙地经过不懈治理,累计实施林业生态建设928万亩,流动半流动沙地面积减少680万亩,全盟森林覆盖率由1.24%提高到7.13%。
如今,草场休牧、禁牧、划区轮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作为转变草原利用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制度,已覆盖整个锡林郭勒大草原。盟里还千方百计把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对农牧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牧民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2003年以来,全盟常年性转移牧民4万人,让4万平方公里的草场得以休养生息。现在,全盟近1/3的农牧民不再依靠种养业谋生,全盟牲畜由最多时的1800多万头只压减至2011年的1171万头只。草原生态明显好转,“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2011年实施的国家保护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更加坚定了草原人民保护草原的信心。补奖机制惠及锡盟2.75亿亩草牧场,涉及7.3万牧户23.8万人,投入资金8.4亿元。锡盟人将这一项目的启动作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和促进牧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难得机遇,制定了养老、助学、创业、转移就业等配套政策,全盟各级财政共投入1.5亿多元,大面积的草原再次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据草监部门统计,今年锡盟牧草平均高度达到40公分,较去年高了7公分;亩均产草量达到75公斤,比去年提高了18公斤。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我们建设美丽锡林郭勒的信心更足了。锡盟将全力抓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水域和湿地保护、宜居城镇与和谐矿区建设等4项重点工程,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草场流转、集体林权、水资源管理、矿业开发管理、农村牧区人口管理、资金保障等8项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力争使草原植被盖度稳定在5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0%以上;牧业年度牧区天然草场放牧牲畜控制在1100万头只以内;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谈到锡林郭勒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时,盟长刘俊臣这样说。
如果说工业文明是锡林郭勒草原的时代之花,那么,生态文明则是锡林郭勒草原的生存之本。再次聚焦发展目标,锡林郭勒人透过新理念的镜头,选准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重叠交汇的区域,这是全新的“绿色文明”。乘科学发展劲风,扬“绿色文明”巨帆,锡林郭勒再次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