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摘自十八大报告
人类只有—个地球,各国共处—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2012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资料图片)
【权威解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出现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坚持不懈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世界人民共同愿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进一步深化中国对外战略思想
“和合”思想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其哲学思想的瑰宝。“和”即和谐、和睦、和平;“合”即融合、契合、结合。这一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先哲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本质的概括,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被普遍接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历史上,中国虽几经兴衰,但“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理念却牢牢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思维与方式。只有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互利互惠、平等合作,世界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并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大战略判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显然,我们党对建设和谐世界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国际局势的演变在不断完善、不断深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外战略思想,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对外交往的丰富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2007年,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重申了这一主张。
由此可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历来所倡导的世界秩序观的结晶和升华,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对外战略思想和对外政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里程碑。它充分显示了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卓越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的胆略和气魄、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宽广胸怀以及巨大的理论勇气。
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符合时代潮流和世界人民共同愿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了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蓬勃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上升,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地缘政治格局和改变世界经济版图,成为牵动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调整的重要因素,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它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然而面对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各国加紧调整发展战略,力图抢占国际分工的制高点,全球能源资源和市场争夺进一步加大,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国际安全风险呈现多元化趋势,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强化军事同盟、加剧军备竞赛的倾向回潮。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和极端宗教势力猖獗,防扩散形势依然严峻。地区热点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加速地区政治生态变化和地区格局重组。
纵观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是:如何让人类共享和平、安宁、繁荣的21世纪?毋庸讳言,和平是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联系日趋紧密,利益交融不断加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因此,加强协调以同享机遇、携手合作以共克时艰,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既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自身利益需要的必然选择,也顺应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三、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进行深入的阐述,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强调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是对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进一步深化,使其思想内涵更加丰富,理论意蕴更加深厚,实践意义更加突出。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璀璨夺目,相映成辉,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目前,全球有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不应该成为国家之间友好交往的鸿沟,更不应该成为不同文明相互冲突的理由。文明多样性既是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如果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走向僵化衰落。要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偏见,鼓励不同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不同社会制度相互包容、不同历史文明相互借鉴、不同发展模式相互合作,才能使人类社会延绵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共有家园。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大潮下,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既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动力。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占有、财富分配、发展机会方面的不均等,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持久稳定增长。从根本上说,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充分发展,就谈不上世界的真正发展;没有最不发达国家的脱贫致富,就谈不上世界的真正繁荣。只有更加注重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力,才能最终带动全球总需求扩大,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事实将证明,在国际关系中大力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有利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必将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热爱和平、渴望发展的人民所接受。
四、中国将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继续作出不懈努力
建设和谐世界既是人类长期的奋斗目标,又是国际社会的紧迫课题。中国不仅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先行者,并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借鉴其他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抉择,也是我国对外战略的庄严宣示。当然,和平发展并不意味着可以受人摆布、遭人欺辱。在当今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中国的国家安全仍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中国将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坚决维护中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安全与合法权益。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是讲原则的国家,我们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也决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我们主张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形势下中国外交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将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我们认为,大国之间应增强战略互信,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有效管控矛盾,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巩固睦邻友好,营造和平稳定、互利合作的周边环境,努力使中国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稳妥处理中国同周边一些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坚决捍卫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成员,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联合自强,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支持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同外国议会、军队、媒体、智库和民间团体的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我们将矢志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继续作出不懈努力。 (叶大波 作者系原中国驻缅甸联邦特命全权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