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科学发展观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报告解读】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系统化,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性思想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拥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战略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自觉践行。

  一、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所有重要的理论创新,都是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包括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这个理论体系,在继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这个当代中国的首要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首先,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理论,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内因与外因、当前与长远等关系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其次,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个“脉”,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进”,就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理论贡献,是对同一项历史使命的理论探索,同一块实践土壤上开出的理论之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总之,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系统的科学理论,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战略主题,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才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因此,发展是第一要义,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何发展的问题,说明了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本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首先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一切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否则,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所以,从目的范畴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根本。要把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作为发展的目的性要求、发展的终极目标,使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都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确立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要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发展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作用;要用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来检验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更多社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而易见,以人为本是核心,回答了当代中国为谁发展的问题,说明了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协调发展是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共同发展,但不是低水平的、静态的平衡发展,要突出各自的优势和效率,通过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协调来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回答了当代中国何为发展的问题,说明了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就是推进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各阶层、各群体的发展要求与利益关系,最大限度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和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必须通过统筹发展来实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更加突出地通过统筹兼顾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指明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阳光大道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们党带领人民加快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创新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在科学发展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众所周知,发展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难题。上世纪初期,列宁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列宁先后进行过多方面的试验,提出包括“新经济政策”在内的多种方案,但由于战争迫近等诸多因素,“新经济政策”实施不久就宣布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做过改革的试验,但先后都归于失败。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改革和发展再次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汹涌的浪潮。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使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长达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02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多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对外贸易总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有效应对了各种考验,这一切都源自于践行科学发展,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再次复兴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中国开辟了改革开放之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理论武装,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仅用了60多年的时间就将13亿人带入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欧美发达国家用了将近300年,中国谱写了人类发展史的奇迹。当今世界,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部分,成为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的发展强大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邓小平曾预言:“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今天,预言正在进一步得到印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定能担当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李抒望)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四子王旗突降暴雪 ...
计生宣传走近流动...
内蒙古中西部出现...
辅导员“各显神通”
惜别警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踏雪入户说盛会
呼伦贝尔迎风雪降温天气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