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特稿】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内蒙古新闻网  12-11-30 11:57 打印本页 来源: 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实现这“两个全面”的目标,关键是推动“两个加快”,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提出了推动“两个加快”的五项要求,第一项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突出位置,不仅表明改革将继续成为发展新时期的重大主题,更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不失时机地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回望30多年前。1978年,刚刚从“文革”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经济体制的弊端与政治运动的冲击,使得中国深陷于短缺的经济、贫困的经济、僵化的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已经难以为继。就在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复兴的列车风驰电掣,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党中央在着手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对于改革的方向、目标、模式的认识,也在实践发展和反复探讨中不断提高。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伴随着解放思想的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但是,“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陈旧观念依然相当牢固。

  回望20年前。历经14年的探索实践,改革的核心问题越来越明显地集中在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在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中国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方谈话,深刻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断,使我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一年秋天,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纳入不同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跳出了理论教条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窠臼,为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目标模式,也由此奠定了当代中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回望10年前。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发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变化,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基础、体制机制基础,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大量突出矛盾和问题,诸如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社会管理和建设还不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等等。这些问题发生在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出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错综复杂。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不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改革全面推进,经济制度创新与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相互支撑,推动着中国的改革航船驶向更远、更壮阔的前程。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四子王旗突降暴雪 ...
计生宣传走近流动...
内蒙古中西部出现...
辅导员“各显神通”
惜别警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踏雪入户说盛会
呼伦贝尔迎风雪降温天气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