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由挖煤转向挖文化——鄂尔多斯再转型(上篇)
 

  当萧条的的楼市和煤炭再一次把鄂尔多斯推上倍受关注的风口浪尖时,鄂尔多斯却在逆势中找到了转型的突破口:从挖煤转向挖文化。目前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真正了解鄂尔多斯经济发展深层内因的本土专家、学者都认为:这几年鄂尔多斯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始终如影相随,共生互动,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只是经济的风头掩盖了文化的光芒,被一时忽略了。

  传统文化:一座积淀深厚的资源富矿

  与储量丰富的煤炭等资源相比,鄂尔多斯的文化资源积淀更加深厚,可谓是源远流长。

  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7万年前,古河套人在萨拉乌苏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也留下了匈奴、突厥、蒙古等北方几乎所有少数民族的足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个衔接地带碰撞、交融,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鄂尔多斯独特的区域文化。

  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造就了享誉世界的萨拉乌苏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阿尔寨石窟文化、匈奴文化、恐龙足迹文化、苏力德文化、蒙古族敖包文化、蒙元文化、蒙古贵族宫廷文化及祭祀文化、鄂尔多斯歌舞文化等。

  另外,在鄂尔多斯还产生了两部巨著———萨冈彻辰的《蒙古源流》和罗卜藏丹津的《黄金史》,这两部巨著与《蒙古秘史》被并称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蒙古族三大历史经典名著。

  至今,鄂尔多斯境内已查明的各类古文化遗存有1000多处,馆藏文物达到2万件(套)。从国家级、自治区级到市、旗、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00多处。有64个项目进入国家及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个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文明地带,还诞生了漫瀚调艺术之乡、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马头琴之乡、鄂尔多斯歌舞之乡、苏力德文化之乡等,各种文化之乡从国家级到市级共有24个。

  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孕育了鄂尔多斯开放包容、敢于冒险、敢于开拓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这也成为鄂尔多斯经济创造奇迹最有力的文化支撑。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秘书长杨勇说:“即便是在经济主导整个地区发展的最旺盛时期,鄂尔多斯的传统文化也并未被遗忘、雪藏,而是一直在进行着挖掘、传承和弘扬。”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在鄂尔多斯频繁召开。纪念河套人发现80周年学术座谈会、纪念萨冈彻辰诞生400周年学术研讨会、萨拉乌苏国际学术研讨会、阿尔寨石窟寺国际学术研讨会、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北方草原直道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使鄂尔多斯文化的研究和弘扬更加地深入人心,越来越被世界所广泛熟知。

  当地文化名人旺楚格深有感触:“不论是穷还是富,鄂尔多斯的文化传承发展从没断过线,这使得我们的文化与经济并驾齐驱,始终走在自治区的前列。”

  节庆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何让这些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发挥持久影响力,鄂尔多斯从举力大型节庆文化活动中找到了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契合点。

  两个本土化的节庆文化品牌:三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和两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仅今年的第二届国际那达慕大会,就有4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参加,相较第一届只有11个代表团,其参与度和影响力已今非昔比。

  而2008年承办的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更是成为历届亚艺节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活动内容最多的一次艺术节。24个国家的文化部长齐聚鄂尔多斯举行圆桌会议,进一步扩大了鄂尔多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

  在这些国际性的节庆文化活动中,鄂尔多斯始终自觉承担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借助这个文化交流的平台,集中展示草原文化教育的独特魅力。

  可以说,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完全就是一场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的艺术盛宴。亚艺节更是独具匠心地把草原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入整体活动。国际那达慕大会亦是一次文化、体育、旅游的完美融合。

  鄂尔多斯文化局副局长王聿慧说:“各种节庆文化活动给八方来宾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鄂尔多斯在创新中发展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那达慕做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鄂尔多斯赋予了新内涵。除传统体育活动外,还举办了书法、绘画、车展、世界小姐总决赛、徒步穿越沙漠等具有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的活动,使传统盛会演变为融现代体育竞技、文化交融、经贸洽谈、对外交流为一体的国际大型节庆活动。不仅把那达慕大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这项蕴含着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的传统节庆活动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这些节庆文化活动,唤起了民众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了民众的积极参与。仅亚艺节各种演艺活动直接观众就超过20万人次,各项展览观众人数也超过1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使群众的文明素质在接连不断的艺术熏陶中得到提升。

  除了市级的活动,各旗区也都在经营着自己的节庆文化活动。准格尔旗的漫瀚调艺术节、达拉特旗的国际马文化节、乌审旗的萨拉乌苏艺术节暨马头琴艺术节、杭锦旗的千峰骆驼节等,使鄂尔多斯的节庆文化活动日趋品牌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地方旅游品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使鄂尔多斯显示出诱人的文化魅力,也拉动了交通、通讯、旅游、餐饮、会展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在世界范围内,对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吸引力。

  今年国际那达慕大会上,仅仅一个中俄蒙工商论坛暨鄂尔多斯国际经贸洽谈会,就有国内外100多家企业参加,签约投资达1200亿元。

  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谢东平说:鄂尔多斯,并非某些无知者眼里的文化沙漠,称其为文化绿洲也不为过。

  文化产业:引领经济复苏新战略

  不受任何影响持续升温的文化热,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转化,使鄂尔多斯的文化产业成为下一个潜力无限、爆炸性增长的新型产业。

  今年以来,鄂尔多斯在建的两个文化产业园区“大咖”令人刮目相看。

  投资100亿、占地600公顷的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建成后将是贯穿民族文化主线的一个集演艺业、影视传媒业、教育培训业、文化旅游业、动漫业、科普展示、创意孵化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

  投资50亿,占地8344亩的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将是一个集中展示蒙古历史、文化、建筑、民俗风情的博览园,还将是一个大型的民族影视产业基地。

  两个园区有一个共同特点:均按照旅游精品来打造。

  其实,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已成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中做得最成熟的一个产业。

  早年,鄂尔多斯就提出“大旅游、大文化”的强市战略。也是最早提出让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产业。此举让鄂尔多斯的旅游业一起步就发展得顺风顺水。

  东联控股集团,做为鄂尔多斯文化旅游的领军企业,2001年涉足这一产业,仅用了10年时间,打造出3个名扬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

  5A级旅游景区———以成吉思汗文化为主题的成吉思汗陵园,以全新的生态观念和文化内涵,创造了10个世界之最,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4A级旅游景区———以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为主题的大秦直道,创建了史上第一个匈奴故地文化与秦汉边塞文化交融的旅游项目。

  新面世的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以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为主题,呈现了一幅游牧草原文化的动态博物馆。

  截至目前,依托鄂尔多斯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旅游景区有50家,其中,国家5A级有2家,国家4A级有7家,3A级有15家。鄂尔多斯获封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

  鄂尔多斯旅游局局长乔明认为:“只有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形成旅游文化,才能使本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完美的展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2011年,鄂尔多斯实现旅游收入95.02亿元,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

  对当地政府来说,文化已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更是硬实力。在经济舞台上不只是配角,未来还要担当主角。所以,必须把文化产业作为鄂尔多斯的支柱产业来培育。

  从2009年起,鄂尔多斯市政府决定,5年内,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

  政策扶持,使鄂尔多斯文化产业风生水起。到2011年,调动了200多亿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亿元以上项目达20多个,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化演出、广告会展、影视音像、文化产品、动漫、体育竞技8大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其中,本不占人才、资金、区位优势的动漫产业竟然在鄂尔多斯渐成气候。

  东联影视动漫公司制作的1080集大型德育动漫《中华德育故事》,以及鄂尔多斯东胜天风动漫影视公司制作的系列动画片《小牛向前冲》和《大角牛梦工厂》亮相央视和全国卫视,获得不俗的收视率和各方好评。

  杨勇说:“今年,真正让鄂尔多斯扬眉吐气的是文化产业。”

  事实如此,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并引领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的新战略,文化产业将要开启鄂尔多斯转型的大幕。(记者贾怡媛 王连英 杨利伟 王玉琢)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四子王旗突降暴雪 ...
计生宣传走近流动...
内蒙古中西部出现...
辅导员“各显神通”
惜别警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踏雪入户说盛会
呼伦贝尔迎风雪降温天气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