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解读十八大报告的经济“新理念”
 

赵乃育作(新华社发)

  生态文明建设晋级“五位一体”

  继十七大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专家认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将推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为推进现代化各项建设创造前提条件。

  凸显中国环境问题严峻性

  专家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曾指出,中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

  分析人士认为,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存在现实的脱贫和现代化的赶超压力,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环境受破坏的严重程度远超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突出表现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这不仅有我国国情、发展阶段的原因,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还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发展方式的原因。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周生贤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杨伟民强调,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周生贤在论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尽快改变目前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的倾向,要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如果我们富裕强大了,民族复兴了,但听不见春天鸟的喧闹,看不见秋日的繁星,喝不到清洁的水,见不到绿色森林,这能叫富强之国吗?”杨伟民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不仅要增加GDP,也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拥有健康。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着手

  周生贤日前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不放松对生态环保的要求,努力做到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账。

  杨伟民强调,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五个方面着力: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周生贤说,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罗兰)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四子王旗突降暴雪 ...
计生宣传走近流动...
内蒙古中西部出现...
辅导员“各显神通”
惜别警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踏雪入户说盛会
呼伦贝尔迎风雪降温天气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