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张国祚:从党的十八大报告看文化强国之路
内蒙古新闻网  12-11-30 16:19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网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新要求

  记者: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能够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文化内需。十八大报告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的伟大战略目标,对此您怎么看?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是什么?

  张国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认识,文化软实力不可小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五项新要求之一,并对“显著增强”提出了三个方面总体要求: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二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扎实。此处用了“显著增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文化软实力发展还不够强,或者说还有很大的局限和不足。三个方面总体要求,说明中央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这就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文化软实力越来越重视。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垮,一打就败;但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就不打自垮,不打自败。在我看来,苏联解体就是因为软实力这条腿不行而不打自垮的典型案例。苏联解体时,它的硬实力、军事实力是很强大的,完全可以和美国抗衡,它的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但所有这些都挽救不了最终的结局,就是因为它的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舆论的支持,失去了人心,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最深层、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此外,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题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又一次提到了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总之,十八大报告说明,我们党对文化软实力越来越重视,对它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它的要求越来越明确,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高。

  记者:十八大报告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和认识文化建设的。

  张国祚:对,而且将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既是一种战略目标,也是一种战略要求。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的题目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请您谈一下对“扎实推进”的理解。

  张国祚: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先,要明确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两句话很短,但概括得很好。一个人如果没有血脉,就会苍白无力,最后是要倒下去的;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同样会苍白无力,即使经济再发展,这个国家也是虚弱的,也会病倒的。如果人们的精神失去了家园,那么我们的思想、心灵就会流浪漂泊、失去归依、迷失方向,那么,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就会无从谈起了。所以,文化对任何国家、民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才称之为民族血脉和精神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就是“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就是我们文化建设的总体任务。

  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要明确文化的这些功能,然后明确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该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方向、坚持什么方针、坚持什么原则、推动什么样的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十八大报告对这些都给出了明确定位。那就是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是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使全民族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使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文化强国建设就取得了扎实的进步、重大的进展。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

  记者: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这是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印尼的《星洲日报》发表评论称,莫言获奖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象征。您对莫言获奖是怎么看的?

  张国祚:首先,作为中国人,我对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示衷心祝贺,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份殊荣。但是,我们也不必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得太重,因为那只是少数西方文学家对自己能够接触到、能够了解的、能够欣赏的文学家的认可。相比较而言,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是能够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少有异议。而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往往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而且往往和一定的国际政治形势相关。

  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孔子、老子,他们的著作早在18世纪就已经传播到了西方,而且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中国古代的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他们的作品家喻户晓,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若干代人,而且影响了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等。还有近现代中国的鲁迅、老舍、矛盾、巴金等人在文学上的贡献、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国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毫无疑问,莫言获奖对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绝不能仅仅靠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提高。

  记者:文化软实力既然这么重要,在未来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张国祚:事实上,我们所讲的优秀的文化,其中很重要的是指能够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文化,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进步的文化,而这样的文化最核心、居于指导地位的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中国文化软实力,为什么强调“实力”呢?文化软实力和物质硬实力的区别在哪里?物质硬实力是指一切有形的、可以计量的,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而一切无形的、难以计量的,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就是文化软实力。

  那么,我们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什么呢?怎样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必须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深入人心。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什么?首先,它能够通过文化吸引力、文化凝聚力、文化感召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其次,它能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最后,它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三个方面功能的形成,必须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深入人心。这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第一重要的要求。

  第二,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那时候中国的文化将会更加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家已经兴起了汉语热,这实际上就是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而希望通过熟悉中国文化来扩大对中国的交往。我们在国外有300多个孔子学院、200多个孔子学堂,这都说明以汉语国际传播为先导的中国文化扩大了在世界各地的影响。

  第三,我们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和两个效益,一是它的商品属性,可以卖钱;二是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可以传播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它还有两种效益,一是经济效益,可以创造财富,增加GDP;二是社会效益,可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也就是说,文化产业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提供了传播渠道和媒介。

  世界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25%,中国还不到4%。据有关统计,美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已经达到43%,欧盟占了34%,两者总共占了77%的比重,再加上日本的10%左右,韩国的5%左右,只剩下7%才是中国和其他所有国家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显然这和我们国家总体经济规模太不相称了。不过这恰恰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点就是文化产业,在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必然会使中国的思想文化观念走向世界。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需要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传播的经验。中国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完全可以走向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不是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紧箍咒,正像国人喜欢某些美国大片一样,说明西方影片中推崇的某些价值观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是存在某些交集的。在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我们的文化产品同样也可以为西方受众所欢迎,关键是要找准西方人的欣赏口味。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启示。只要我们能增加文化产品的艺术含量、技术含量,找准国外受众的品位和口味,那样我们的文化产品照样可以走出去。而且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大,看好中国文化产品的国家和人民也必然会越来越多。

  第四,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按照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方向、坚持什么方针、坚持什么原则、推动什么样的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把我们的文化建设得更加扎实,中国文化自然就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的影响。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务必重视人才。首先要改革文化体制,创造有利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使我们的文化创作人才、生产人才、传播人才、管理人才、领军人才,都能够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妙,适应我们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有激励机制,使真正有作为、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社会上都能得到尊重与承认。另外,对于市场渠道和融资渠道的开辟,以及政策环境的设定,我们都要尽量考虑如何有利于文化产业和文化的健康发展,并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有力措施。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四子王旗突降暴雪 ...
计生宣传走近流动...
内蒙古中西部出现...
辅导员“各显神通”
惜别警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踏雪入户说盛会
呼伦贝尔迎风雪降温天气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