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没有充分的就业,就不会有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安定、社会的发展,更谈不上群众的安居乐业。因此,要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调剂、公平就业、体面就业、多样择业”的“大就业”格局,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要抓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要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组织,增大就业容量;要加大就业宣传与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强化社会保障改革创新,有效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基础性意义。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有效地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有效地激发社会活力,有效地保证社会成员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水准。要建立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要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积极实施医疗救助与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困难群众全员参保;要大力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工作,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运作为方向”的残疾人服务体系;要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要坚持以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三化”联动为路径,构建起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积极推行先进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积极推行“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新模式”、“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多元开放的教育新格局”、“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机制”;合理统筹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要扩大教育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通过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模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强化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使文化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动力,增强文化凝聚力、辐射力、竞争力;要加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四馆”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配套建设;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传承历史文明;要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要加强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创新拓展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大力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将此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要深化医疗卫生执法监督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加大公共卫生、药品和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力度,提升执法监督水平。(成都市委党校研究员 赵汝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