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提法、一种新的表述,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成熟与完善。这种成熟、完善的治国理念,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和谐幸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所谓新的文明形态,是因为这种文明形态有别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对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这种文明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长处的同时,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之上。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求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生态文明的建设,必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如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建设生态文明,仅有“宣示”是不够的,必须在实践中毫不动摇地践行。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多个方面更加努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既是对生态文明和其他文明形态关系的深刻把握,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把握执政规律方面的进一步成熟。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随着中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加之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有限的国土空间面临着更大承载规模、更高强度的经济社会活动。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内合理布局,以承载人口增长、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的经济社会活动,关系到人民是否和谐幸福,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近些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让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变得不良。由于经济发展的超速,让一些生产者的生产方式变得粗放。这种不良的生活、生产观念,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只有保护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维护了生态平衡,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类生活环境不被污染,才能努力实现人类与环境、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
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不再仅仅是一种指导观念,它将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它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全面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不得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谋求当代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和其他文明建设的关系有自觉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八大所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向新的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作者为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导)
精彩观点集结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斌: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与此同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此外,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加上过去长期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必要的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那么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进而导致整个社会文明受到威胁。
生态文明要坚持以人为本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发展方式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在实现我们这一代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后代的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永续发展下去。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张启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的大国,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相当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当今世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中国共产党清醒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我们必须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