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记者曾采访了武川县很多农民和种植大户,由于土豆大面积滞销,土豆价格跌到了每斤两三毛钱的历史低点,种土豆的农民基本都赔了钱。2012年12月24日,当记者再次来到武川县见到去年采访过的县农牧局薯业办公室主任宁怀宝时,他乐呵呵地说:“全县到目前为止销售了8亿斤左右,种植户手里大概还有4亿斤土豆,销售渠道比较通畅。”
安字号乡巨字号村家家户户种土豆,但面积都不大。村委会李主任见到记者又来了,感慨地说:“不怕你笑话,土豆卖不出去时,我们村有的大男人急得都哭鼻子,今年我们春天开耕前就跟合作社签了保收协议,合作社还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每斤收购价6毛,总算把去年的损失补回来了。”
在村民杨来福家的储藏窖里,去年土豆堆积如山的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杨来福说:“今年我们家还是种30亩地,纯收入3万多块钱,今后我们散户农民不管外面产量有多少,只要跟合作社签协议,种土豆就能挣钱。”
张海清是武川县集约化、科学化种植的代表,也是当地的名人。去年因为土豆滞销,他还被邀请作客中央财经频道,和主持人一道推销土豆。他去年土豆种植面积是500多亩,尽管赔了近百万元,但今年还是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00亩,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管理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今年亩产量达到6000斤,是普通农户亩产的近3倍,目前已经卖出去了大约40%。他准备明年春季将剩下的土豆以更好的行情再卖出去。张海清说:“很多农民的地不多,种植收入也不高,所以愿意把地租给我,而我靠技术和管理把产量提高,把握行情的能力也比普通农民强,因此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采访结束时,记者发现去年农民们那沮丧的表情,如今已经变成发自内心的笑容了。武川农民最大的变化就是他们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改过去听天由命的思想,在合理规划、科学种植、掌握行情上下功夫,一切由此而不同。(本报记者毛锴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