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区“十二五”规划系列报道之三
近年来,资源大区内蒙古一直在转型升级之路上积极探索。面临十二五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成为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各地区错位发展。
对此,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认同。认为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改变我区一煤独大、依靠资源发展的现状;有利于改变自治区内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互相竞争的传统发展格局,形成分工合理、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有利于内蒙古形成多元化、集聚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为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夯实农牧业基础
十二五规划摘要: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完善惠农惠牧体制机制。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人均耕地4.5亩,居全国第二位;草原面积13.2亿亩,可利用草原面积居全国第一位;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表示,内蒙古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及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十二五规划再次明确: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牧业势在必行。而发展现代农牧业对于长期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内蒙古来说面临着转型攻坚。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于光军认为,内蒙古重点应在三个方面发展现代农牧业:其一是农牧业生产要实现组织化,以解决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种种不利因素,如推进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大型企业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从事原料基地建设,在牧区推广规模化经营的的现代家庭牧场等等;其二是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的土地整理,在农业领域如发展日光温室、暖棚等设施农业,在牧业领域建设棚圈、草牧场围栏、饲草料基地等等;其三是提高农牧业科技水平,推广良种、测土施肥、小型农机具配套、人工草场、划区轮牧等。
于光军表示,“就现实与未来趋势而言,内蒙古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核心还是要在普及上述方面的基础上,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联通为目标,加强信息化在农牧民中的普及,加强对农牧民生产决策的引导,强化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变推动为引导和疏通。
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有一半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牧区,确保农牧民增收是自治区一项重要的民生指标,广大农牧民渴望更多惠农惠牧政策的润泽。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格日乐图雅嘎查的朝鲁家里最近买回2只种公羊、2头良种母牛,根据自治区实施的惠牧补贴政策,他可以领到1700元的补贴款。“正是国家和自治区给发补贴,我才这么有底气。听说十二五自治区要参照惠农政策,落实惠牧补贴政策,这下我们牧民的收入更有保障了!”朝鲁高兴地说。
十二五规划提出,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三牧”投入。继续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具补贴和良种补贴。建立饲草料种植补贴机制,完善农牧业避灾补贴政策——这无疑为广大农牧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关键词:做优做强工业建筑业
十二五规划摘要:巩固提升能源、钢铁建材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支柱地位,把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为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年4月11日,春风和煦。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意工业园区内的内蒙古中拓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熔铸熔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忙着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公司副总经理刘一惟在现场一边忙着指挥作业,一边插空告诉记者,该公司正在建设的电解电容器用电子铝箔材料项目,填补了区内空白。电子铝箔是铝电子材料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对于提高高纯铝利用率具有开创性意义,将推动自治区铝电子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不仅是中拓铝业,很多企业从内蒙古建设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战略中捕捉到了商机。
“我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较为单一,资源型产业居主导地位,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层次低、比重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郭晓川教授认为,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自治区经信委主任牙萨宁表示,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继续加快发展、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和逐步缩小与东中部发展差距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要坚持在增量中调整结构、在转型中优化升级的原则,围绕建设国家能源、新型煤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和区域性产业基地,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配套,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非资源型产业发展。
全力推进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目的是解决内蒙古产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今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要在化工、冶金、新型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服装纺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7个非资源型产业领域,全力打造60个主导产业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目标明确、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较长、产业关联度较强、协作配套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区非资源型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万亿元以上,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内蒙古不能只有资源和资源产业优势,要从资源大规模开发时就谋划推动经济转型。无数经验证明,资源开发的繁荣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等到资源枯竭、产业衰退时再谋划转型是非常困难的。”对此,很多专家、学者颇有共识。
关键词:加速推进服务业
十二五规划摘要:将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作为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发展旅游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发展壮大商务服务业,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
清明小长假,王峰从工作地陕西省西安市回到家乡呼和浩特。3天假期里,他和朋友先去武川县体验了一把“农家乐”游,第二天去包头响沙湾观赏大漠风情,第三天在呼和浩特逛大召庙会。
这个小长假,很多人和王峰一样,到近郊、周边省区去踏青、游玩。十一五期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732.7亿元,相当于自治区生产总值的6.31%。
旅游业是内蒙古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内蒙古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棋局中,服务业作为“马前卒”而被寄予厚望。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服务业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纵观内蒙古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自治区统计局信息显示:十一五以来,全区商贸流通、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重点行业不断壮大;服务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信息产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但与此同时,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粗放式发展问题突出,经营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以现代物流业、高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金融业、教育、租赁、商务和居民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对消费的拉动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内蒙古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目标所面临的难题,主要集中在市场扩展和服务质量水平提高两个方面。”于光军观点鲜明,“服务业是需要有服务对象来购买服务的,如果没有社会的有效购买,单方面建设服务体系就很难获得预期效果”。
据有关部门分析,物流业和旅游业有望成为自治区新的支柱产业。2010年内蒙古煤炭产量达到7.9亿吨,一半以上供应区外,跨省交易量占全国的40%;我区还是全国乳、肉、粮食、毛绒革等农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围绕这些大宗产品流通大力发展物流业,既是客观需要,也有良好基础。而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和冬季的林海雪原,独特的草原文化,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
“我们要努力在物流和旅游产业这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带动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自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金融业作为自治区服务业中的后起之秀,“十二五”发展同样引人注目。十一五期间,内蒙古金融业以年均增长25%的速度迅速崛起,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和服务业发展速度,实现了与工业发展并驾齐驱。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行长王景武表示,我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形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的基础条件,未来5年将是内蒙古金融业加快发展、实现更大繁荣的5年。
“十二五时期,内蒙古金融业要积极支持自治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就。”王景武说。
众志成城绘愿景,弹洗风尘再向前。十二五时期,内蒙古在产业转型的征程中,正朝着科学规划的目标全力以赴迈进,并努力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发展!(记者戴宏)
让梦想照进现实
2011年,站在十二五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型升级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如何转型升级?需要理清思路,抓住关键。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产业是一方经济的脊梁。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产业发展的模式,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引进和应用,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要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产业提升的活力,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既要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更要重视在现有基础上对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转型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之发展。全球产业发展表明,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或夕阳思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和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都决定了在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提升和巩固传统优势产业仍然是我区发展的基础,加快建设国家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区域性有色金属深加工中心、装备制造业中心,仍然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只有实现了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才能保证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专家估算,我国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西部大开发10年间,我区才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而推动自治区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初级产品占优势比重向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占优势比重演进,则需要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去实现。
总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到质、由粗放到集约、由传统到现代的科学发展之路。我区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精彩嬗变。(曜灵)
以产业深化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要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总体产业核心竞争力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的目标,产业深化创新应成为总体路径。
在跨越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必须从战略上对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部署,构建系统的政策体系。十二五时期,推动以下方面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
构建国家产业深化创新战略。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产业深化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经济发展新时期,如何在主体功能区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制定国家产业深化创新战略,实现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层次、有步骤、高效率的整体提升,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政策转型,构建国家层面的产业深化创新政策体系和产业集群政策体系。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产业集群是推进产业深化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中国的产业集群政策是严重不足的,这是导致现有的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长期拘泥于大量加工组装环节,难以发展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进而导致2009年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而且,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构造,将为彻底颠覆传统的分散型国家创新体系,打造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打造旨在推动产业深化创新的社会资本加速积累机制。尽管社会资本的积累必须通过市场的内生力量来实现,然而,经济转型期,如果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则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加速积累社会资本的目的。为此,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使社会资本规模能够迅速放大,这是我国未来一定时期加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条件。
打造差异化国家公共技术平台。构建国家公共技术平台,是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方法,这对于战略性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尤为重要。在国家公共技术平台的构造中,如何实现市场化模式改进,对提高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效率非常重要。
创新旨在支持产业深化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尽管我国已经推出大量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但总体而言,基本局限于政府采购、财政担保与补贴、税收优惠、多元化创新融资渠道等方面。十二五时期应创新旨在支持产业深化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
建立系统的产业深化创新基金体系。产业深化创新的最终内生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决定于需求欲望和需求能力。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呈现低层次、粗放型需求和高层面、集约型需求并存的局面。尽管国际竞争的压力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决定了产业深化创新的加快推进势在必行,但从全国范围看,可能低层次、粗放型市场需求更占主导,这就意味着,产业深化创新并不是厂商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唯一途径,进而厂商缺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激励。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通过建立产业深化创新基金,或者通过直接给予厂商技术创新活动资金支持,或者通过支持基础性技术创新活动,赋予厂商再次技术创新平台,降低厂商创新成本,激励厂商创新行为。因此,国家应建立产业深化创新基金体系,整合各类技术创新基金,打造产业深化创新的系统性、科学性资本支持力量。(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