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3年自治区两会 > 两会聚焦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聚焦两会】民生四问:食品安全吗?
内蒙古新闻网  13-01-30 11:33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王伟委员:从田间到餐桌都要管起来

  王伟是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他对食品安全有着深刻理解。

  王伟说,自治区食品餐饮服务监管由地方负责,目前各地都采取不同的方式对餐饮食品进行监管。巴彦淖尔市采取的是网格式监管,把一个区域分成若干个网格,由不同的监督员来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区,出了问题第一时间就要到达。呼和浩特市采取的是“笑脸管理模式”,检查完餐饮单位会发一个标志,笑脸的标志是卫生合格;不是笑脸的,就说明卫生方面尚需进行整改。

  王伟建议,餐饮服务的监管需要形成联动机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至少有1万多家餐饮单位需要监管,可目前的现状是监管人员严重缺失,自治区级只有4个人,市级不到20个人。老百姓要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就需要建立联动机制,也就是需要老百姓和监管人员搭起一个桥梁,随时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沟通。

  日前,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正式开通,消费者今后对食品药品质量举报投诉有了便捷的渠道。市民遇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质量安全类问题都可以拨打“12331”进行咨询、投诉和举报,这就是和老百姓形成了联动机制。接到投诉后,受理中心将转交各有关职能部门承办。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由于监管人员少,是无法达到监管全覆盖的。像大型会议,监管人员要跟到后厨进行食品安全保障的监管,对进来的食品有一些快检的设备,可以对食品进行简单的筛查,像瘦肉精、碗碟等都能进行快检。同时,还要检查进货渠道。

  王伟说,现在,大家对于食品安全更加重视,将来应该是一个无缝对接,是一个总体的管理。目前是分段管理,有农业部门、质监部门,现在说无缝对接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也很难做到。

  王伟建议,将来能不能由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筹管理,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都要管理起来。目前我区也有食品安全委员会,但只是一个架子,还没有人员,还需逐步健全。食品安全委员会是要把公安、质监、药监、农业、商业等多个相关部门整体调动起来,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上才能协调协作。只有这样,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期望才有盼头。

  高波委员: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食品安全是民族生存之本,食品安全已经超越社会治安、医疗等问题,成为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虽然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但我国食品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忧虑并没有消除。长此以往,问题食品不仅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将严重损害政府声誉、法制尊严和对社会诚信、道德建设的信心。”高波委员说。

  高波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制体系,促进并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制化水平。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主要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监管方面存在漏洞。二是生产经营方面存在漏洞。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而政府部门对此监管不力,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行为。三是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不少消费者贪图小便宜,致使不法食品制造商有机可乘,不安全食品具备生存空间。四是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难以为食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监控手段。五是执法不严。少数执法者不作为、乱作为、随意执法甚至腐败现象,严重干扰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

  高波建议,要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寻求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及食品安全操作规程;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开展食品安全普查,建立一个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严格食品添加剂、畜牧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的标准,并以法律、法规的方式确立;各级政府部门加大食品安全法规的宣传活动;加大立法力度,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管理;加强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引导企业自律。培养企业的诚信意识,建立对消费者负责任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记者段丽萍 王树天 杜磊)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两会影像
“黄马甲”服务春运
发展温室农业生产
实干兴邦
童心飞翔 迎新年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两会影像
手写春联受欢迎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