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蒙两国边境、额济纳旗荒漠中,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日子,在花甲之年带着老伴来到这里种植梭梭防风固沙。至今,他已成功抢救天然梭梭林3000亩,人工种植梭梭6万多棵,在漫漫沙海中建造了一片小绿洲。
他就是被誉为“黑城植树治沙老愚公”的阿拉善盟原政协主席苏和。
苏和今年66岁,是额济纳土生土长的蒙古族干部。他说:“我植树治沙是源于对家乡的爱。看着家乡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92年,苏和在额济纳旗当旗长时,就想在黑城种树。但是,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这件事只好暂时搁置。2000年,他在北京开会时见到了日本治沙绿化协会会长远山正雄。苏和向远山正雄介绍了黑城悠久的历史以及沙漠对黑城遗址的威胁,并邀请远山正雄来额济纳考察。远山正雄听完苏和的讲述后,很是震撼,当即表示要为治理黑城沙害做点事。
2001年春天,远山正雄带着一批日本友人来到黑城脚下的沙漠种下了1000棵梭梭苗。第二年又种下3000棵。但是,由于缺乏管护,补水不及时,梭梭苗大部分都死掉了,效果很不理想。苏和看了之后,很痛心。他知道,要想种活这些梭梭苗,就得有人在这里待下来,照看它们。可是,这里荒无人烟,四处都是漫漫戈壁黄沙,谁愿意来这里呢?这个刚毅的人脑子里冒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来这里种树,看护这些梭梭苗。
2004年下半年,苏和说服老伴和儿女,到沙漠中安家,花了3万多元,盖起一排小平房,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当年,他就在黑城北面的沙漠里拉起了一道16公里长的围栏,将沙漠里残存3平方公里的天然梭梭林围住。
要想治理沙漠,就得种树;种树,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黑城附近有1眼废弃了好多年的深井,已经被风沙埋住了。苏和花了十几天时间,把井淘了出来,水量很充足。
有了水,种树就有希望了。
在沙漠中种植梭梭,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苏和夫妇的居住地距额济纳旗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有30多公里,而且只有一条简易的石子路,路况极差,他们只能每个月开车去镇上一次,顺便买一些生活必需品。由于沙漠中没有电,不但照明要靠蜡烛,而且无法存放蔬菜和肉食,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用白开水煮面条充饥。
沙漠从春天开始三天两场风,人无法出门。苏和夫妇看着买来的梭梭苗无法栽种,急得日夜难眠。他们只好等到风减弱时抓紧一切时间栽种,常常累得喘不过气来。夏天是梭梭苗补水的季节,但沙漠中的气温高达40℃以上,苏和夫妇只好顶着似火的骄阳给梭梭浇水。
荒漠戈壁没有灌溉渠系,几百亩的梭梭林只能靠拉水浇灌。其它地方种梭梭只浇1次水,但苏和一年要给他的梭梭苗浇3次水。为了节约用水,苏和发明了一种节水的灌溉方法,就是用自制的水枪直接插到梭梭的根部注水。这样做,不但减少了渗水,而且利于梭梭吸收。现在,他种下的6万多棵梭梭苗,成活率在80%以上,有的已有1米多高。
沙漠中人迹罕见,但嗅到绿色的牲畜却频繁光顾,偷啃梭梭树,尤其是骆驼,连围栏也挡不住。苏和夫妇每天除了浇水外,还要巡逻。这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苏和硬是做到了,坚持每天巡逻,风雨无阻。
沙漠中气温很高,离开水源万物难以生存。苏和每次背着5斤的水壶出去,回来后壶已见底,还渴得嗓子直冒烟。但这些都没有使他退却。
为了降低成本,2005年,苏和又在沙漠中搞了一个梭梭苗圃,当年育了6万多株梭梭苗。现在,他的梭梭苗圃不但解决了自己用苗的需要,而且每年还无偿给周围的牧民提供上万株梭梭苗。8年过去了,苏和种植的梭梭林,成为阿拉善盟面积最大的人工梭梭林之一。
苏和已年近古稀,但坚守绿色的夙愿依旧:“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我的有生之年多栽几棵树,给额济纳的后人留下个好环境,是我最大的愿望。”(记者包牧仁 刘宏章 刘国新 江新辉 巴依斯古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