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一大早,自治区道德模范、化德县个体老板史占花便拎着一兜扑克牌,领着她的聋哑干儿子石磊,来到距县城20公里处的德包图农村互助幸福院。她说:“每逢年节,我心里总惦记着这些老人,总要来看看,带些新扑克,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些!”
史占花在化德县可是名人,1986年下岗的她从做糕点起创业,后来又创建了服装加工厂。20多年来,在她的带领扶持下,先后有500名下岗职工走上自主创业的发展道路。当记者问及是什么力量支撑她时,纯朴的史占花说:“看着他们好了,我心里就踏实。”而她一家至今仍住在20多年的平房里。
在化德,像这样的“活雷锋”有上千人。为了规范学雷锋活动,去年该县成立了学雷锋领导小组。记者在走街串巷中了解到,这个雷锋团队会不定期地给弱势群体送去米、面、药品、衣帽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还要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洗头、洗脚、理发等。
县委宣传部一位姓田的副部长说:“有些孤寡老人身体不好,有的大小便都失禁了,可他们从来不嫌弃。”朝阳镇利民村94岁的贾春枝老人是雷锋小组的帮扶对象,老人说:“他们把我照顾得特别好,亲生儿女也不过如此。”
雪灾报道引来爱心传递
“2010年1月3日凌晨,集通铁路集宁至正镶白旗管内普降大雪,发生积雪上道,载有1400名旅客的列车滞留野外……”这条消息引起北京爱心人士苏老师的关注,她马上与当年在锡盟下乡时认识的化德县教师尚秀玲联系。“我们这儿的雪灾比锡盟还严重!”尚老师的话引来一批批北京爱心人士,他们为这个年降水量不足330毫米、村民们饱受旱灾困扰的地方打井,为孤寡老人送药,资助失学儿童……据了解,全县1.5万名中小学生的课桌、防寒服等全部由他们提供,目前已累计捐款2000多万元。
其实,早在2007年,化德县的爱心人士周广泽、李兰、刘燕英等就倡议组建了爱心小组。北京爱心人士的无私援助更加激发起当地人的热情,两股爱心暖流汇聚在一起,开启了化德县学雷锋的大幕。刘燕英动情地说:“看着喷涌而出的井水,看着背着书包重新走进校园的孩子们,看着掩饰不住笑容的村民们,这就是我们学雷锋团队最满足的时刻。”
把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化德县的名称有“崇尚礼仪,化而为德”之意,化德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挖掘德文化的内涵,确立了厚德、实干、创新、赶超的化德精神,在全社会树立一种讲诚信、讲友善、讲文明、讲和谐的良好风气。他们在广场竖起高21米、由百种不同字体组成的百德柱,寓意以人为本、德行天下;开设的“道德大讲堂”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农村、机关。
尚秀玲先后资助9名大学生,80岁的师荣经常打扫厕所……每一个成员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这些志愿者已成为活跃在化德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学雷锋小组组长周广泽说:“我们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百善孝为先,万事德为本。我们照顾老人,一方面是为老人排忧解难,更重要的是让身边的人都要尊敬老人;我们资助学生,不仅是让他们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捡垃圾,不仅是为了城市干净,更重要的是带动所有人保护环境。我们要把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让爱心接力棒越传越多,越传越远。”
爱心活动到哪里,哪里便会出现一批志愿者。“也给我一把推子,我也要加入你们的队伍。”这是民乐村农妇许果在看到学雷锋小组成员给幸福院老人理发时说的话。如今,她也定时给幸福院的老人们拔罐、按摩、理发。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卒林说:“去年两个文明现场会,县城入口4公里处一个山头上堆有垃圾,有碍市容。县城管局请求帮助,一个电话打给学雷锋小组,第二天,300多人拿上黑色塑料袋,徒步赶到了现场!”
淳朴的化德人都说,这里的资源就是人,这里的优势就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