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能量,雷锋精神传承的创新
图中左一为史占花,左二为贾桃
志愿者们为幸福院老人清理理发
贾桃,因小儿麻痹而导致下肢瘫痪、只能让丈夫背进来背出去上班,可就这么个人,是史占花福利羊绒絮片服装厂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和验货员,她每年收入达9000多元,还供儿子念完了大学;过硬的技术,使得贾桃成了香饽饽,经常有人要高薪“挖人”。今年元宵节时,当着记者的面就问史占花:“咱们那些项目今年上不上?”一问才知她们还商量着要绣花、做鞋垫。在贾桃身上看到的是体面、有尊严的笑容。
就像这样的徒弟,史占花有很多。史占花是雷锋小组的成员,1986年从化德县地毯厂下岗至今,先后办起了点心加工厂、服装加工厂,资金由原来的1500元积累到了30多万元。在近30年的时间里,免费为职工提供培训,接纳劳动力差、难以就业的残疾人入厂工作。现在,她的许多徒弟都已出人头地,有的在县城有了房和车,有的自己开了店面做生意。身残志坚的曹占荣,刚开始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收入甚少,一家人的生活非常拮据。就在步履艰辛的生活中,遇见了曹占荣一家根本无法逾越的难关——数月份的孩子生病了。家里本来吃饭都是问题,怎么可能拿出对于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的医药费。天无绝人之路,他们遇见了好心的史占花,史占花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带着孩子就去看病。孩子身体在逐渐恢复,曹占荣满心的感谢,无法言表。他和史占花说:“我该怎么谢谢你呢,这医药费我要攒够多少年才能还得清?”史占花告诉他:“别着急,我来帮你。”就这样,史占花让曹占荣到她的服装厂来培训上班。一段时间后,史占花觉得曹占荣就靠在自己的工厂里上班挣的钱根本无法养家,就让他拿上自己厂里做的服装去北京通县投奔自己的侄儿,办起了家庭式的服装加工厂。史占花非常欣慰的告诉记者:“现在你去通县,很多人都知道有个残疾曹老板,生意做的很火的,固定资产都已经达到了70多万元。”她这样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替他人着想,自己却还住在20多年前的平房里。史占花说:“我资助他们钱或者东西,那是暂时的。我想交给他们一种手艺,让他们走到哪里都有饭吃、有钱挣。”问及她是什么力量支撑?她说:“我曾经也是一名下岗工人,看着他们生活好了,我的心就安然了。”多么朴实的话语!
雷锋小组成员梁淑贞,曾经是化德县人大副主任,她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善于组织的特长。发动了秧歌队、红歌队的老人参加全县捡垃圾活动。她说:“捡垃圾这项活动很好的,不仅锻炼了身体,又净化了环境,还培养了大家的爱心、善心、感恩的心,最主要的是净化了人心。”
雷锋小组组长周广泽告诉记者:“我们照顾老人,一方面是为老人解忧难,更重要的是感化身边的人要尊敬老人;我们资助学生,不仅是为了让他们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以后也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捡垃圾,不仅是为了城市干净,更重要是带动所有人保护环境。百善孝为先,万事德为本。我们要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让爱心接力棒越传越多,越传越远,这才是根本。”
爱心活动到哪,哪里便会出现一批志愿者。“也给我一把推子,我也要加入你们队伍!”这是37岁的化德县德包图镇民乐村一个叫许果的农妇,去年夏天看到学雷锋小组成员在给幸福院老人理发时说的话,如今,她给幸福院的老人们定期拔罐、按摩、理发。
宣传部部长李翠林说:“这些志愿者们,从来都是问还有哪需要帮助!没提问过一次困难!最让人感动的是,去年两个文明现场会,县城入口4公里远的一个山头刮满了垃圾,县城管局请求帮助,一个电话打给学雷锋小组,第二天,一个300多人的队伍、人人手提一个塑料袋、徒步到了现场!”
化德县虽自然环境恶劣,但淳朴的民风,依旧引来众多的企业家来投资建厂。也许你不相信,化德县的百姓无一人失业,就连70多岁的老太太也能在服装厂找到活儿,人民幸福指数颇高。大家都说:这里的资源就是“人”,这里的优势就是“德”。(记者皇甫美鲜 实习生李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