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预言,知识密集型的沙草产业将是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经过近30年的实践,钱老的沙草产业理论在内蒙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沙里淘金,草中生财”的愿望变为现实。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我区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大力推动草产业发展》的重点提案,呼吁要立草为业,解决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1%,如果加上沙漠戈壁,就是半壁江山。我区草原面积13亿多亩,占全区总面积的70%以上,构成了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什么要发展草产业?农区发展草产业有什么意义?怎样推动草产业发展?参加全国两会的我区代表和委员们都在进行着深入思考。
为什们将“大力发展草产业”作为重点提案,任亚平委员的回答开门见山:“我国以农耕文明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历史上对草原和草业认识不足,甚至视草为害。而发源于草原的游牧民族和国家,却十分重视草业,把草视为‘绿色黄金’。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牧草是三大农作物之一,草产业是支柱产业。仅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大力推动草产业发展,既可以顺应提高饮食品质的要求,也可以顺应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
他解释说,我国每年产粮在5亿多吨,只有3亿吨左右作为口粮,剩下的2亿吨作为饲料用粮,供应比较紧张,需要发展饲草以替代饲料。现在国人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对食草动物的肉质和奶源比较放心,因此出现了近年来全国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草也是一种粮食,是提高饮食品质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国人放心喝奶,我国每年大概要拿出6000万元对奶食品进行检验,如果从源头就提供安全高效的饲草料,也不会出现三聚氰胺奶、激素家禽等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现代化草产业来支撑。
王召明委员认为,草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于牧区来说意义重大,在其它种粮大省发展草产业也意义非凡。他说,全国养畜最多和产肉最多的不是草原牧区,而是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而且内蒙古存栏牲畜60%以上也在农区。高效养殖必须利用农田种植优质牧草。据专家测算,同等面积的耕地,种草与种饲料相比,营养物质可以多收获3到5倍,发展农田草产业潜力同样十分巨大。
“完善产业布局政策,在条件适宜的农耕地区,要努力布局建立在优质饲草种植基础上的农区畜牧业,规划好粮草轮作。在传统草原牧区,大力布局饲草料基地,加大科技、良种和水利建设投入,保护和逐步改良天然草原,提高天然草场产出能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双赢。”对不同地区的草产业发展,王召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人大代表查嘎岱说,不发展草产业,天然草原生产能力是下降的。目前,因传统放牧、超载过牧等因素,全国90%以上面积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载畜能力明显下降。以内蒙古为例,草场理论载畜能力为平均每个羊单位23.9亩,而实际平均每个羊单位仅有16.7亩,与气候等因素共同导致75%的天然草场退化,亟需减畜或者增草,恢复草畜平衡。显然,减畜不如增草,不如加强草场建设。要在执行现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基础上向制度建设转变。天然草场由长期禁牧向阶段性禁牧转变,阶段性禁牧向草畜平衡转变。科学管护和改良天然草场,防止草场退化。
董恒宇委员认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区推动草产业发展的意义更为特殊,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牧民致富、生态恢复的多重“利好”。他提出,要立草为业,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改变传统观念,高度重视草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将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和牧民生计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同时,要改变传统农业观念,实施“粮经草三元结构”现代化发展模式,扶持草产业专业合作组织。
我国牧草种植尽管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则刚刚起步。希望在代表和委员们的大力呼吁下,多年后, “绿色黄金”产业在我国生机盎然。(内蒙古日报记者 崔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