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
“别了,铁道部!”这句话,正在海内外网站上流传。
10日披露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方案,涉及诸多部门的调整、整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铁道部的去留。与共和国同龄的“铁老大”即将走下历史舞台,意味着这次改革,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
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虽然几经调整,但铁道部一直和中国人的交通出行密切相关,为国家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近些年,中国铁路亦有长足发展,“天路”、高铁堪称亮点。但是,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铁道部“政企不分”问题愈加突出,利益固化的危险正成为改革藩篱。政企分开,转变职能,让政府机构更有效率地服务社会,是这轮机构改革不再保留铁道部的根本目的。不只铁道部,在这轮改革中,国务院再度“瘦身”,人们有理由相信,“大部制”将催生一个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中共十八大明确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这份根据党中央部署,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比较论证形成的改革方案,再次传递出清晰的信号——新一届领导班子将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面对各种阻力,破解改革难题。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套制度设计或者机构的设立,都是要解决当时的问题,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这些制度必然随着时代变化演进,只不过,在每个具体的历史节点上,原有的制度不会自觉自愿地“归隐山林”,反而老想着“发挥余热”。比如汉代选举孝廉,最初也突破贵族政治的垄断,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渠道,但是,这种制度渐渐又造就出一个门阀新贵族,长期阻滞社会的活力——为体系提供活力的机制渐渐不能发挥作用后却依然存在,缺少自我更新的动力,影响体系的健康运行。这不妨视为一种“制度的惰性”。这种惰性,中国有,西方也有。欧洲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在很长时间内为人称道,但面对欧债危机,它们也必须正视高福利带来的诸多问题,迫切地寻求改革措施。
因此,当某一制度不再能够有效服务于更根本的目的时,改革就会应运而生,先用无形的观念、后用有形的措施,去冲击制度惰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机构已经过六轮改革,形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织架构和职能体系。然而,现行行政体制仍存在许多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国务院部门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无不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机制特别是职能转变加以解决。
这次改革直面一些事关重大、社会关注的难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产生深远影响。改革重在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严格事后监督,都意味着中国将寻求对制度惰性的突破。因为对许多部门来说,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些具体利益,“放权”意味着“让利”,所谓“改革就是割自己的肉”,这一比喻形象地道出了改革攻坚的难度。
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转作风到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职能转变的种种措施,民众期待中央在改革“深水区”里,有更多稳健的出招。
(作者为本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