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4年全国两会 > 本网特稿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汪耳琪代表:“白色污染”不治不行了
内蒙古新闻网  14-03-05 22:03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站长汪耳琪参加分组审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基本国策。在国家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增长的前提下,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站长汪耳琪疾呼,采取措施减少地膜污染带来的危害已经刻不容缓。

  汪耳琪代表说,制约内蒙古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旱和寒。解决这两大问题,地膜覆盖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内蒙古地膜覆盖面积达2000多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但随着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农膜污染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大量废弃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了土壤通透性,恶化了土壤结构,对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汪耳琪介绍说,我国地膜厚度的国家标准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0.008毫米地膜可在增温保墒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造价,利于推广增收,但也造成了回收上的困难。

  “我们应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标准,将农用地膜厚度最低标准提高到0.012毫米以上,令其方便回收,从而形成回收再利用的循环链条。”汪耳琪说。

  为有效解决农用地膜残留产生的“白色污染”,汪耳琪代表建议,各级政府应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和农民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此外,还应尽快组织修订地膜生产的国家标准,制定财政补贴政策,对农民使用厚度大于0.012毫米地膜所增加的成本进行补贴。同时,推广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代替塑料农膜,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记者刘江)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车流中的女交警
骑马上路引行人侧目
大学生返校
“收心”备战开学季
维和官兵比武话别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人勤春来早 田间耙地忙
汇英才·聚青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