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站长汪耳琪参加分组审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基本国策。在国家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增长的前提下,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站长汪耳琪疾呼,采取措施减少地膜污染带来的危害已经刻不容缓。
汪耳琪代表说,制约内蒙古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旱和寒。解决这两大问题,地膜覆盖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内蒙古地膜覆盖面积达2000多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但随着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农膜污染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大量废弃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了土壤通透性,恶化了土壤结构,对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汪耳琪介绍说,我国地膜厚度的国家标准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0.008毫米地膜可在增温保墒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造价,利于推广增收,但也造成了回收上的困难。
“我们应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标准,将农用地膜厚度最低标准提高到0.012毫米以上,令其方便回收,从而形成回收再利用的循环链条。”汪耳琪说。
为有效解决农用地膜残留产生的“白色污染”,汪耳琪代表建议,各级政府应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和农民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此外,还应尽快组织修订地膜生产的国家标准,制定财政补贴政策,对农民使用厚度大于0.012毫米地膜所增加的成本进行补贴。同时,推广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代替塑料农膜,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记者刘江)